三、唐代造船技术的进步 唐代造船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其中之一便是船体的增大。 唐代船舶的载重量以“石”为计量标准。根据杜佑所述:“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胜人多少,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注:《通典》卷一六○《水战具》。),如此看来,一只船能够载运多少石米,便决定了这只船的吨位容积。同时,载客也以此折算衡量。唐朝初年的舟船虽然大小不等,但用于江海运输的船,一般都可以载重数百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徐妃曾上书太宗,说明渡海运输的艰辛,其中有云:“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注:《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可见,那时的海运舟船最少也能够载运数百石。到了盛唐时期,用于官方漕运的舟船,载重量都达到一千石。刘晏任盐铁使时,造“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注:《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用于内河航运。海运船只也大多以千石为标准,陈听思“曾任雷州刺史,家人随海船至福建,往来大船一只,可致千石”(注:《旧唐书》卷一九《懿宗纪》。)。这是晚唐时期的事情。 唐朝人已能够建造超大吨位的船舶。《唐国史补》卷下记载:“江湖语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天祐年间,荆南成汭,曾以“巡属五州事力,造巨舰一艘,三年而成,号曰‘和州载’。舰上列厅事洎司局,有若衙府之制。又有‘齐山’、‘截海’之名,其于华壮,即可知也。”(注:《北梦琐言》卷五。)其船体规模又不在俞大娘船之下。除“和州载”之外,成汭所造的其它战船“每舰载甲士千人,稻米倍之”(注:《资治通鉴》卷二六四昭宗天复三年。),载重量都在四千石以上。可见,唐朝后期的造船能力远远超过前期。 除了建造大型船舶之外,唐人还格外注重轻舟小艇的制作。这是因为,众多的小河细流航道被充分利用,同时,大船巨舫只能供给财力雄厚的富豪大贾,而广大居民只能购买或自造小型舟船,面对这些低消费的阶层,小型船的制造显得特别活跃。《能改斋漫录》卷六有云:“杜子美《最能行》云:‘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按扬雄《方言》:南楚江湖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艓,小舟名,音叶,言轻如小叶也。”唐朝人多购买小型船只,以备自用,皮日休就曾“买钓船一,修二丈,阔三尺,施篷以庇烟雨”(注:《全唐诗》卷六一二《五贶诗》序。)。白居易有诗形容小型船:“小舫一艘新造了,轻装梁柱庳安蓬。深坊静岸游应遍,浅水低桥去尽通。”(注:《白居易集》卷二四《小舫》。)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扬州附近发现两条唐代木船,一条残长7.1米,宽0.64米;另一条残长6.3米,宽0.7米(注: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见《文物》1974年第5期,其他则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209页。),均是窄长型小船,宽度仅容一人就坐。皮日休《舴艋》诗:“阔处只三尺”(注:《全唐诗》卷六一一。),所描述的船体宽度与其不差上下,这可能就是唐代最为流行的小船了。这种小型船只窄长低矮,造价低廉,但航行自由,可以往来于窄水低桥之间,所以唐人又有“田中通舴艋”(注:《全唐诗》卷六一○皮日休《崦里》。)的诗句为之形容。 唐代的船舶制造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1.水密舱的设计与完备。将船舱用木板隔成数间,予以密封,造船业称之为水密舱。江苏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全船分为9舱,舱房设有间隔板,结构紧固。扬州施桥镇出土的唐代晚期的两条木船,其中大船分为5个大舱和若干小舱,隔舱板与船舷榫接,隙缝处均用油灰填塞(注: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见《文物》1974年第5期,其他则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209页。)。水密舱的设置有两个优越性,一是一舱受损,其它舱房不致漏水,既保证了航行的安全,又便于及时抢修。第二,隔舱板横向支撑船体,增强了抗御侧向压力的能力。 2.船体结构方面使用了钉接榫合的先进联接工艺。上面提到的各地出土的唐代木船都同时采用了榫接和铁钉并用的联接法。如皋发现的唐代木船的船身用三段木料榫合而成,船舱及底部均以铁钉依次钉成人字缝结构,其中填石灰桐油,严密坚实。铁钉断面为方形,钉长16.5厘米,钉帽直径为1.5厘米。铁钉共分两排,上下交叉钉成,平均每排隔12厘米打入铁钉一根;上下两排交叉,相隔为6厘米(注: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见《文物》1974年第5期,其他则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209页。)。这种重叠钉合的工艺,造船行业称之为人字缝。用钉接榫合的方法联接船木,大大增强了船体的高强度,既使船木接合处在一种结合法受损的情况下,另一种结合体仍能起到固守作用。同时,船体如此结合,表面光滑,减少了航行阻力。 3.选用优质木材造船。唐人造船,尽量使用高品质的材料,其中有樟木、杉木和松木。《酉阳杂俎》卷一八说:“樟木,江东人多取为船。”《本草纲目》卷三四引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江东k22i619.jpg船,多用樟木。”如皋发现的唐代木船,其船面为松木,桅杆为杉木(注: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见《文物》1974年第5期,其他则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第209页。)。 4.增加风帆的幅度,使舟船能够更有效地借助自然风力,加快行驶的速度。《唐国史补》卷下就记载:“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自白沙溯流而上。” 5.船底使用涂漆工艺。唐僖宗时,杜亚任淮南节度使,为迎办竞渡之戏,“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注:《旧唐书》卷一四六《杜亚传》。)。船底涂漆,不仅能够减少水的阻力,增加航速,而且还起到了保护船材、防止腐烂的作用。 6.发明了新的动力推进装置。据《旧唐书》卷一三一《李皋传》记载,德宗时,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这种舟船,增加了两个水轮,用人力转动,使之拨水前进,这种动力系统在中国造船史上还是首次使用。 总之,唐代的船舶制造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有进步,舟船的体积大为增加,结构更加牢固,装置趋于完善,航速有所提高,其成就显而易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