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中国国内汇兑市场初探(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建华 王玉茹 参加讨论

其二,促进资金周转、融通资金之功能。基于货物流通及贸易量增长而兴起的内汇业务,款项调拨为其主要功能之一。汇兑对资金的融通功能主要表现在押汇业务方面。供货商在发出货物后,可先向金融机关抵押货物提单、发票、保险单等票据,以求现金周转。押汇类似于国际汇兑的“购买委托书”,买卖双方不必互相认识、互相信任,仅凭国内押汇业务,贸易即成,便利了国内货物流转和交易。上海为全国金融中心,内地各埠都是其支流。资金伴随全国金融季节的流通,每年4—6月丝、茶、小麦上市,8—10月秋收上市,金钱照例从上海流出,流入各基层市场。农闲年关时节,日用品等货物由通商口岸经各商帮转运到基层市场,资金再次回流。上海对各地的汇兑行市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埠际之间的资金调拨。汇兑之供过于求时,则汇率低,求过于供时,则汇率高。各帮买卖申汇调动汇款,重庆帮计算贩运盈亏,都要把申汇的涨落估计在内。逾期买卖申汇以满足业务经营需要,便成为一种经常的资金融通活动。(29)
    其三,调剂余缺之功能。近代中国国内各地金融供求常呈现不均衡状态。若甲地资金过多,则筹码充斥而供过于求,乙地资金过少则筹码枯竭,出现求过于供。国内汇兑是调剂甲乙两地资金供需平衡的重要工具。两地资金余缺,主要表现为银根松紧和洋厘升降变化。银根松紧,可于银拆大小观察之。因为银拆反映的是市场的银款供需状况。如果天津的银根紧(即天津银拆市价小于上海),会由上海调拨。相反,上海银根紧(上海银拆市价小于天津),则由天津调款至上海。如果两地银根同时紧急,则由上海调款者比较多。即本埠银拆涨,则汇兑趋于顺汇。本地银拆跌,则汇兑趋于逆汇。故两地银根松紧,亦可发生汇兑之需给。银两与银元之间的比价,即为洋厘。洋厘升降对埠际间的汇价有着间接的影响。上海与天津等各埠间因洋厘的高低升降而时常发生运现。若天津洋厘高于上海,则上海的钱庄、银行等运现至天津,以洋易银。若上海的洋厘高于天津,则由津运现到沪。如果外埠运洋至沪增多,则在沪出售易银。
    其四,伴随埠际贸易而产生的汇兑业务为商品的流通交易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对埠际间资金的汇划和结算,使得洋货得以顺利流入内陆基层市场,而土产货物也可以集中于各个通商口岸。江浙丝茶棉花、汉口杂粮、东北大豆收获期,由上海输送大量现银到各地进行采购。而至年底,农事修毕,各地又纷纷采购年货,资金又从内陆基层市场流回上海。棉花、桐油、烟业等主要商品运销,皆借助于钱庄汇票、庄号汇票和庄客汇票对资金的流转。如邢台皮毛店商人到甘肃办货,无需携带现款,可通过兰州、西安、天津等地的金融机构进行多角汇兑。(30)
    最后,内汇的发展推动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统一。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常伴随并依赖于资金的融通。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商品货物流通网络中最敏感的部分。资金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运行的血液,与商品贸易流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只要有货物运输、商贸往来的商埠,即有债权债务关系的结算,就需要有内汇网络的支持。钱庄的申汇网络和新式银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结成一个以上海为依托,以天津、汉口、重庆等中心城市为结点,连接各自腹地和经济区域,形成覆盖全国的纵横交叉的资金融通网络。这个多层次、立体型的资金调拨网络,使国内贸易通货圈之间连环相扣,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域间经济联系与金融流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近代金融市场圈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金融流通网络和商品运输网络之间的比照分析,也是研究近代埠际经济和金融联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注释:
    ①相关文献主要有:洪葭管、张继凤《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李一翔《论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金融联系》,《中国经济史研》2002年第1期,第36—47页;李一翔《1922—1931年重庆申汇市场的变动趋势》,张仲礼等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石涛《汇兑、结算与投机——近代申汇问题探索》,《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3期,第145—149页。
    ②沈时霖:《国内汇兑之手续问题》,《银行周报》第7卷第46期,1923年11月27日,第23页。
    ③李炳堂:《汉沪汇兑述要》,《银行杂志》第1卷第2期,1923年11月16日,第18页。
    ④《各埠金融及商况》,《银行周报》第2卷第1期,1918年1月2日,第6页。
    ⑤《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第207页。
    ⑥《记杭绍甬之金融及商况》,《银行周报》第2卷第22期,1918年6月11日,第13页。
    ⑦《上海之国内汇兑》,《社会月刊》第2卷第1期,1930年7月,第12页。
    ⑧《各埠金融及商况》,《银行周报》第2卷第16期,1918年4月30日,第7页。
    ⑨《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第329页。
    ⑩《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第255页。
    (11)《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第38—40页。
    (12)董昕:《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1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3页。
    (14)《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660页。
    (15)《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132—134页。
    (16)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交通银行史料》第1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9页。
    (17)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1页。
    (18)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民国二十一年度中国重要银行营业概况研究》,1933年版,第2页。
    (19)重庆金融编写组编:《重庆金融》,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20)《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467、715页。
    (21)《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各年中国银行损益表”,第1851、1901、2208页。
    (22)《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463—464、468页。
    (23)《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第123—127页。
    (24)李一翔:《传统与现代的柔性博弈——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银行与钱庄》,《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第76页。
    (25)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3篇“商埠及重要市镇”,第1章“太原(阳曲)”,1933年版,第39—41、43—44页。
    (26)杨天宏:《钱庄票号与银行并存的近代中国金融业——基于部分“自开商埠”所作分析》,《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1期,第64页。
    (27)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4篇“都会商埠及重要城镇”,第1章“济南”,1934年版,第51页。
    (28)《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第32页。
    (29)《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第185—186页。
    (30)曲殿元:《中国之国内汇兑》,《中国之金融与汇兑》,上海大东书局1930年版,第132—134页。
    (责任编辑: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