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华侨教育的历史考察(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别必亮 田正平 参加讨论

(三)在教学上,华侨学校注重用民族语言授课。1925年之前,南洋一带的侨校在上中文课程时,因闽、粤学生方言不同,一般按籍分班,分别用不同方言讲授。从1925年起,华侨教育界发起提倡国语运动,一些学校在夜校开设了国语专修科,在实践中加以提倡,报界也大力鼓吹宣传。1929年后,南洋各地的侨校教学语言不再是闽、粤方言,而是国语。朝鲜、日本、美国等地的侨校从新式华侨学堂创办时起,就是使用国语教学。
    由于华侨学校大多师资匮乏,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名教师,加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所以一般侨校都采用单级教学或复式教学的形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华侨学校的教学方法有注入、启发和辅导等几种。以荷印侨校为例,清末各校教学概用注入式,与私塾无异;民国以后,学校设备渐臻完善,聘用不少新式教师,于是,启发式逐渐取代注入式。五四运动后,受国内教育改革大潮的影响,各校在教学中也间或采用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蒙台梭利制等教学方法。又如,日本的华侨学校多采用设计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法;纽约的华侨学校则多是启发式与注入式两者并用。
    (四)在学制与课程方面,各地华侨学校的学制都采行国内的办法。1926年以前,采用的是民初学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学四年;1926年以后,逐渐改用国内通行的“六三三”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各校课程也依照国内中小学课程标准办理,体现了以祖国的历史文化为经、以侨居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为纬的特点。除了重视国语教学以外,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商业社会的能力,一般侨校都开设有簿记、商业、工艺、形艺等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商业教育。许多侨校甚至还建立了商业实践室、儿童储蓄会等机构,供学生开展商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助其父兄经营店务。一些华侨学校经常兴办游艺会、展览会、运动会等,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五)在师资构成上,华侨学校教师大多受过国内教育,外籍教师只占极少数。马来半岛的华侨学校中,受过国内教育的教师为80%,缅甸为82%,荷印为90%,檀香山为90%。〔16〕
    
    近代华侨教育在广大华侨的热心支持下,冲破重重阻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繁华的都市,只要有华侨居住,就可以看到华侨学校,听到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近代华侨教育在提高广大华侨的文化知识、谋生能力,增强对祖国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侨居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华侨教育的兴办,促进了华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有人在本世纪20年代考察了南洋华侨教育之后,在当时的著名刊物《教育杂志》上撰文,谈到这方面的感受,非常有代表性。他写道:“中国儿童之生长于南洋者,不独不知祖国之语言文字,且亦不自知其为中国人也。……且各立门户,不相往来(粤帮用粤语,闽帮用闽语,潮州帮用潮州语)。在文化未开之南洋社会,商人则孜孜惟利是图,工人则寻仇打架。自有学校创设之后,注重国语教授,子弟入学数年,能操流利之国语,为父兄者潜移默化,居然亦稍稍能国语矣。风气渐开,华侨始各惊异学校教育之效能有如此之大,乃增益其爱护提倡之热心。斯时各帮人士,均能稍解国语,感情亦渐融洽,不独打架之惨事日见其少,而爱祖国之热忱亦油然勃发。举凡从前种种之黑暗,为之荡然。社会人士以同种相残及子弟不入学校为耻事。”〔17〕
    (二)华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华侨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其在海外的谋生能力,使得华侨在侨居地能够自立、自强、自尊。
    为了谋求在海外的发展,广大华侨意识到仅仅凭借“三把刀”的简单技艺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教育之力,掌握文化技术知识,才可以求得一席之地。1917年新加坡学务委员的布告,就表达了这种紧迫感:“当此智识竞争之世界,若不急谋高尚之智识技能,则生计必然日蹙,将来恐无立足之地。”〔18〕正是有了这种认识,近代华侨教育才能得以蓬勃发展。
    华侨学校为侨居地开发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据1930年的调查统计,荷印华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者占全体毕业生的70%,其中返回祖国就业者仅占15%,另外85%的就业者则留在侨居地。〔19〕可见,华侨学校为侨居地提供了大量人才。华侨人才的培养,不仅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增强了华侨在侨居地的经济力量,使得华侨经济从“唯商独秀”的格局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华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激发华侨的民族觉悟和爱国情感,增进华侨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俗话说:“侨民是祖国的文化大使”。如前所述,在华侨学校的教学中,国语一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各侨校之所以视“普及国语作为不可缓之要图”,正是因为认识到“一国之国语可以鼓铸一国之国民性。若国语不普及,不特国民性不能鼓铸,且团结力亦因之涣散。”〔20〕华侨学校以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所进行的教育,使华侨子女能够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其民族意识,保持其民族特性和风俗习惯。华侨学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广大华侨还非常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他们积极支援国内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等,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国内的政治、社会动向无不影响着华侨教育的盛衰。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华侨中出现的兴学热潮就是明证。由于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使得华侨教育没能得到侨居国应有的尊重。事实证明,华侨教育与祖国的强大息息相关,只有祖国富强了,才能有华侨教育的发展,华侨的生活和政治地位才有可靠的保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