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侨教育的历史考察(5)
(四)华侨教育的开展,为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平共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华侨教育以养成健全之华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培植适于侨居地的生活能力,增进各民族感情为宗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广大华侨始终能够与其它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即使是在侨居地当局推行国家主义,颁布各种苛刻法律对华侨学校横加限制,甚至是故意破坏之时,广大华侨也能做到有理有节,采取灵活的措施以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保证了近代华侨教育的正常发展。一位日本学者在其所著《华侨教育的国际比较》一书中曾对此作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他认为:“中国血统的居民,越过国境,横跨时代,在异域文化环境中与不同的民族共处长存……之所以能够如此,可以说原因在于华侨学校的教育。在围绕着两次大战的国家之间的国家主义、相互冲突、相互制约中,华侨学校也经历了许多考验。在这一动乱的世纪中,它被视为一种教育方法,而且表示着当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共存乃至交流的方向。〔21〕 从总体上看,近代华侨教育在海内外侨教人士共同努力和广大华侨热心支持下成绩斐然,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华侨学校管理上,校自为政,畛域分明,尚缺少统一联络的精神;学校董事会与教务部之间权限划分不清,董事会往往滥用职权干涉校政。在经费方面,尽管华侨学校经费筹集方式多样,但由于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固定基金,华侨学校的发展常常会受到华侨经济状况起伏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华侨学校的偏科现象也较为严重,有些学校重视了国语而偏废了英文,有些学校则偏重商业的训练和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一般文化课的学习等等。在教材方面,有些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华侨居住地的生活实际,这一点在常识科和地理科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华侨教育界人士在当时努力想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的努力并未获得圆满结果。 注释: 〔1〕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145、148页。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页。 〔3〕“南洋华侨学务观”,《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十二号。 〔4〕廖嗣兰:“辛亥革命前后荷属东印度华侨情况的回忆”, 广东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3页。 〔5〕《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开明书店,1934年5月版。 〔6〕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三、学校二十,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717页。 〔7〕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总第5614-5615页。 〔8〕《端忠敏公奏稿》卷九。 〔9〕同上,卷七。 〔10〕荷属华侨学务会编辑委员会编:《荷印华侨教育鉴》1928年版,第376、402、448页。 〔11〕“已设侨民学校及侨生人数调查表”,《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一号。 〔12〕《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一编、第一章, 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2-3页。 〔13〕(美)麦礼谦:“美国华侨简史”,《时代报》1981年。 〔14〕乐天:“东印度华侨国民教育概况”,《巴城新报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35年版,第89-91页。 〔15〕《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开明书店1934年5月版。 〔16〕同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