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再论唐代度支使的产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何汝泉 参加讨论

1988年我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唐代度支使的产生问题(见拙文:《唐代度支使出现的时间探讨》,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3)。)。(以下简称前文)经过这些年的考察和思索, 现在有必要进行一番检讨。
    
    唐代度支使究竟产生于何时?
    我在前文中,对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根据至德元载(756 年)十月加授第五琦“山南等五道度支使”(《旧唐书》,卷一二三,《第五琦传》。)而认定“度支使始此”(《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至德元载十月条注。),作了否定的论证。那时举出理由是:按《唐六典》和《新唐书·百官志》,地方军镇管“军资粮仗”的官职叫做“支度使”,并且《新唐书·第五琦传》称肃宗加授第五琦的官衔即为“河南等五道支度使”(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十四,《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以为:“旧传,‘河南’作‘山南’,是也”。其实,新传作“河南”并非误文,因为据两书《第五琦传》所称“五道”,当是河南、山南东西、江西、淮南,故略称“河南等五道”或“山南等五道”皆可。)。现在我仍然坚持度支使不是产生于至德元载的看法,并且在这里补充一条证据,即《旧唐书·第五琦传》载第五琦“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之后,接着有“领河南等道支度……等使”。此处说的显然就是至德元载所授“山南等五道度支使”的继续,“河南等道”包括山南,“山南等五道”也包括河南,“支度使”即“度支使”。故此也可证明,至德元载所授“度支使”实为“支度使”之误。
    度支使既然不始于至德元载十月第五琦之任,那么是否如我在前文所说产生于乾元二年(759)吕諲之任呢?现在看来, 这个看法也不妥当。前文主要根据杜佑《通典·职官·户部尚书》一段关于度支使的自注,把吕諲列在首位。后来我注意到,杜佑这段记载所举只是具衔“度支使”者,而把“判度支”者排除在外的。《唐会要·别官判度支》指出,无论他官判度支,还是户部尚书侍郎专判度支,也无论称为度支使、判度支使,还是称为知度支事、勾当度支使,“虽名称不同,其事一也”。因此讨论度支使的产生,不能不把具衔“判度支”之类的不带“使”名的度支使考虑在内。吕諲虽是首任“度支使”者,但在他之前还有具衔“专判度支”的。所以,不能以杜佑首列吕諲为度支使产生的根据。
    我所以放弃度支使产生于乾元二年吕諲之任的看法,不仅是杜佑那段话不足为据,而且还在于另外见到了度支使产生的有力证据,那就是《唐会要》卷五八《户部侍郎》载的一段苏冕驳议。其文如下:
    故事,度支案,郎中判入,员外判出,侍郎总统押案而已,官衔不言专判度支。至乾元元年十月,第五琦改户部侍郎,带专判度支,自后遂为故事,至今不改。若别官来判度支,即云知度支事,或云专判度支。
    这条材料之所以可作度支使产生的有力证据,其理由有三:
    第一,乾元元年(758年)十月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 才具备财政三司使职(度支使、盐铁转运使和户部使)的官资。众所周知,使职无品秩,是以本官表示官资。总观财政三司使职,一般是由侍郎以上本制官担任。我曾作过统计,从乾元元年到唐末,任度支使的近百人次,其本官都是侍郎以上,几乎没有例外。所以,只有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才合乎本官资格的要求。回过头去看,第五琦作山南等五道支度使时,其本官只是司虞员外郎(《新唐书》,卷一四九,《第五琦传》。),如果以为其“支度使”就是“度支使”,那么他的官资也不够格。
    第二,乾元元年十月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表明“判度支”已具备使职的特征。唐代使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本官不治本司之事,却另外派人来管,同时本官却又常被委派去管别司之事”(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载《武汉大学学报》,1963(1)。), 也就是说,本官成为虚衔,使职才是实职。“判度支”,以前有过,但那是属于兼官,其本官仍是实职(详本文第三节)。现在,第五琦的本官为户部侍郎,而他经管国家财政,是在“判度支”的名义下进行的;其判度支且加一个“专”字,表明本官户部侍郎已无实职意义,判度支也已不是兼职。
    第三,乾元元年十月第五琦以户部侍郎专判度支,还表明尚书户部长官与度支司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度支司主管侍郎已变成度支使。本来,度支是尚书户部下属的一个司,由一名户部侍郎总统,对该司所经办的文案画押,作为该司的主管长官(《唐会要》,卷五九,《别官判度支》:“故事,度支案,郎中判人,员外判出,侍郎总统押案而已。”)。现在,这位户部侍郎却以“专判度支”的名义经管度支职事,已不再是凌驾其上的上级长官,而成为直接执掌其事的使职。此后,户部侍郎判度支作为度支使职的主要模式,不仅至苏冕编四十卷《唐会要》的德宗朝是如此,而且德宗以后也基本如此。 从乾元元年(758年)到乾宁二年(895年)的130多年中,任度支使的80多人次,以户部尚书、侍郎充任的占58%(见拙文:《度支、盐运二使关系试析》,载《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至于他官来判的,无论名称如何不同,和户部尚书、侍郎判度支并没有实际区别,都可称为度支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