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戚其章 参加讨论

道德文明属于观念文明的范围,是观念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观念文明包括哲学、伦理、道德等形态, 孙中山统称之曰“心性文明”。 1918年,他在《孙文学说》中提出:“机器与钱币之用,在物质文明方面,所以使人类安适繁华,而文字之用,则以助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亦为之稽迟。”有些人对中国文明一概抹煞,不是出于偏见,就是基于对历史的无知。其实,“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所以,对待中国传统之心性文明,不是抹煞和摒弃它,而是发展和完善它。这就需要“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18〕。
    发展心性文明,孙中山叫做“心理建设”,成为他的“建国方略之一”,可见其重视之程度。辛亥革命后,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深刻认识到革命光靠兵力不行,还要靠人民心力,而且“以人民之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当时中国人民不赞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而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19〕民主共和是否能够顺利建成,也全在国民心理如何。“国民既欲共和,非当局之人所能强以所不欲。”〔20〕因为“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若其势已成,则断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所可转移也”〔21〕。有鉴于此,孙中山指出:“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 当发端于心理。 ”〔22〕“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23〕他在这里所说的:“心”,当然指的人心。他主张发展心性文明,特别强调心理建设,其目的是要巩固民国之根基。正如他后来在一次演说中所说:“我们要国家巩固,永远不倒,是用什么做基础呢?要用人心做基础,要用人人的方寸之地做基础。人人的心内都赞成民国,倾向民国,然后民国才不致倒,才可以巩固。”〔24〕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孙中山先后提出了五种文明,即物质文明、教化文明、政治文明、道德文明和心性文明。其中,教化文明和政治文明,属于制度文明;道德文明包括在心性文明之中,属于观念文明。其提出的时间先后顺序,反映了人类对文明内涵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性文明”说的提出,正是孙中山文明发展观走向成熟悉的一个标志。
    二、“心性文明”说的内容构成及其形成过程
    孙中山提出的“心性文明”说,其内容构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传统文明;一是欧美的近代文明。但是,他对这两种文明的借鉴和吸收,既不是同时进行的,也不是简单地拿来。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对这两种文明的认识和态度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的。
    大致说来,孙中山“心性文明”说的形成经历了30年的时间,并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到1905年,历时11年,主张模仿欧美文明,是“心性文明”说的酝酿时期。
    孙中山晚年回忆说:“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欧美。”并解释为什么要仿效欧美的原因说:“因为看见了欧美近一百年来的文化,雄飞突进,一日千里,种种文明都是比中国进步得多。”〔25〕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早在《上李鸿章书》中,他即提出:“窃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并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说明只要“仿效西方”,稍假时日,其成效必“大有可观”〔26〕,“不难转弱为强,易旧为新”〔27〕。
    对于外国人中间流传的所谓中国人“有排外思想, 不乐交通”〔28〕的谬说,孙中山用历史事实进行了批驳。指出:“西方人中有一种普遍的误会,以为中国人本性上是闭关自守的民族,不愿意与外界的人有所往来,只是在武力压迫之下,才在沿海开放了几个对外贸易的口岸。这种误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历史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据,……甚至晚到明朝时,中国人中还没有丝毫排外精神的迹象。”又称:“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乃是满洲人自私自利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志。”〔29〕至于那些反对向中国“输进新文明”的“黄祸”论者,他更尖锐地揭露他们是“以共亡支那为目的”,实行的是“政治上之狡策”〔30〕。可见,他主张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政策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
    在此阶段中,孙中山分析中国近代文明落后的历史背景,并严正地驳斥了“黄祸”论者所鼓吹的“狡策”,指出“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政策”〔31〕和“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32〕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二阶段,从1905年到1912年,历时7年, 主张以欧美文明为借鉴,并将中国传统文明加以“融贯”,是“心性文明”说的始创和发展时期。
    随着革命活动的开展和对西方历史及现状的进一步了解,孙中山对欧美文明的认识也深入了一步。虽然早在1897年,他就说过对西方文明不能“全盘照搬过来”〔33〕的话,但到这时认识更为明确了。他已经发现,欧美文明也并非尽善尽美。指出:“文明进步是自然所致,不能逃避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而“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34〕始觉包括自己在内的革命党人前此的认识未免失之偏颇。于是,他不失时机地提醒革命党人:“夫社会革命者,正为今日世界人士聚讼纷纭之问题,而吾国人大都尚茫然无所知者,盖彼等以为中国复兴之目的,无非欲成为一强盛之大国,以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而已。然此绝非吾人努力最后之目的。”〔35〕既然他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对西方的文明成果不能盲目崇拜,因此特别强调:“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吸收其“文明的精华”,“决不成为它的糟粕的牺牲品”〔36〕。至于那些西方风靡一时的民主政治学说,即使在外国或行有成效,也不应“奉为金科玉律”,必须“酌古酌今”,“改进而奉行之”〔3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