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59. [2] [美]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杰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244-245. [3]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440-441. [4] [越]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M].范宏科、吕谷译,北京:三联书店,1973.16,33. [5] 楼均信等译。1871-1918年的法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4. [6] 丁建弘,陆世澄。德国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9. [7] 余志森。美国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6,112-113,111-112. [8] 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6,139-140. [9] [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M].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7-38. [10] [美]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M].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307. [11]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184. [12] 张景全。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几点认识[J].东北亚论坛,2005,(2)。 [13]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3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