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大文(1986—),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鉴于保皇会组织、名称演变的复杂过程,1906年改组的是保皇会,1912年是帝国宪政会的改组,仅为行文方便,题目用“保皇会”。本文受黄兴涛教授“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课程中相关论点的启发,撰写过程中又得到黄爱平、黄兴涛二位教授的指导和帮助,特此谨致谢忱。 ②马洪林指出“康有为百年研究之怪现状,是重前期轻后期,重国内轻海外”,参见《康有为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东方论坛》2008年第5期。 ③如日本海军司令部编:《支那的政党》,1913年;日本参谋部编:《支那政党史》,1916年;竹内克己:《支那政党结社史》,1918年。等等。 ④详见文后参考文献部分。另,贺跃夫:《刘士骥被刺案与康有为保皇会的衰落》,《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任贵祥:《论华侨与保皇会》,《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蔡惠尧:《试论保皇会失败的内部原因》,《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赵春晨:《澳门保皇总会史事钩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秦素菡:《保皇派在美国华侨社会的主要活动述评》,《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等等。上述论文主要研究保皇会的具体活动、内部人事、与华侨社会关系、失败原因等问题,并未专门讨论保皇会成立后改组问题。按,本文初成于2012年7月,修改于2012年9月。近日得见赵立文新著《康有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中第十二章《保皇会的衰败》第一节亦对“保皇会改名”之事有所研究,但本文观点与赵著仍有较多不同,特此说明。 ⑤见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30页,该书90页另译为“中华帝国维新会”。蒋贵麟将其译为“中华帝国改革会”,参见康有为著,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下册,成文出版社,1978年,第606—607页。 ⑥“保皇会”这一名称在其改组后仍广泛流传说明了其他政治势力对康梁一派的一种认同度。 ⑦《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3页。 ⑧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89页。 ⑨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⑩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8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3页。 (11)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597—606页)和《民报》所刊布告文,文中皆署有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四日,即1906年10月21日,该书误将康有为撰成布告时间当作公开发表时间。《中国维新报》是保皇会在美洲的最主要刊物,美国是保皇会当时的活动中心,笔者认为它的发布时间当是最早的。从梁启超回信康有为的时间(1906年12月20日)来看,10月21日发表说也不能成立。另可参考高伟浓:《二十世纪初康有为保皇会在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第18—20页。 (12)详见《民报》报馆编:《民报》第4册,中华书局,2006年,第2199—2217页。因《中国维新报》原文难以得见,故引用可靠性更高的《民报》转发的布告文。 (13)《申报》1892年2月15日《冶度纪闻》一文即用“国民党”一词,但所论的是日本政界情况。 (14)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年,第189页。 (15)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90—193页。 (16)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第138—139页。 (17)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92页。 (18)章开沅认为是袁树勋,见氏著:《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2页。董方奎认为是袁世凯,见氏著:《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7页。本文采纳章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