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1页。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前有萧基、周起、王起宗三序。萧基,字大美,又字汝城,江西泰和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任漳州府推官(萧彦:《掖垣人鉴》,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8页)。 ②参见万明:《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③山本达郎(《东西洋とぃり称呼の起源に就ぃこ》,《东洋学报》第二十一卷一号,1933年)、宫畸市定(《南洋を东西洋に分つ根据に就ぃこ》,《东洋史研究》第七卷四号,1942年)、洪建新(《郑和航海前后东、西洋地域概念考》,《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1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沈福伟(《郑和时代的东西洋考》,《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2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刘迎胜、陈佳荣(《东洋与西洋的由来》、《郑和航行时期的东西洋》,《走向海洋的中国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讨论重心均为东西洋的分界。 ④马欢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⑤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页。 ⑥马欢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50页。自郑和下西洋以后,西洋的概念就开始发生演变(万明:《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虽然在晚明文献中形成了以文莱划界的东西洋主流认识,但在明末记载中仍见有用明初东洋概念的,如吕毖《明朝小史》卷17《崇祯纪》中以爪哇为东洋:“爪哇国古名阇婆自古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地广人稠甲兵为东洋诸番之雄”,即为一例。 ⑦《明太宗实录》卷58:“东洋冯嘉施兰土酋嘉马银等来朝,赐钞币有差”,永乐四年八月丁酉,第848页;卷82:“赐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及于阗、东洋等处使臣”,永乐六年八月癸卯,第1108页;卷110,赐“东洋冯加施兰、吕宋国”使臣,永乐八年十一月丁丑,第1411页,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89:“浙江定海卫百户唐鉴等亦追至东洋朝鲜国义州界”,永乐七年三月壬申,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第1184页。 ⑨黄省曾著,谢方校注:《西洋朝贡典录·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第5页。 ⑩参见黄省曾著,谢方校注:《西洋朝贡典录》,中华书局,1982年,第44~47、50~54页。 (11)参见万明:《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12)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页。 (13)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108页。 (14)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130页。 (15)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16)向达整理:《两种海道针经·序言》,中华书局,1961年,第7页。 (17)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18)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19)明抄本《顺风相送》,16世纪成书,但可认为始撰于永乐初年,因为这一抄本依据的是永乐初年的古本。琉球人程顺则的《指南广义》是一部1708年汇辑的航海专书,其中《针路条记》来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使团传授的《航海针法》部分,其源头明确记载为明代永乐元年郑和等“前往东西二洋等处”,可为佐证。《指南广义》琉球大学仲原文库本,系海洋出版社刘义杰先生惠赐电子版,在此谨致谢忱。 (20)向达整理:《两种海道针经》之甲种,中华书局,1961年,第13~99页。 (21)参见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42~244页。 (22)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页。 (23)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2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三编》史部第7册(原编第26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35年,第100页。 (25)许孚远:《敬和堂集·疏通海禁疏》,见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第5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4332页。 (26)《明神宗实录》卷316,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庚戌,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第5899页。 (27)侯继高:《全浙兵制》卷2,附录《近报倭警》,旧抄本。 (28)《崇祯长编》卷41,崇祯三年十二月乙已,《明实录》附录,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第2456页。 (29)[日]村上直次郎原译,郭辉译:《巴达维亚城日记》第1册,台湾文献委员会,1989年,第23页。 (30)张燮:《东西洋考·前言》,中华书局,1981年,第4页。 (31)马欢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诸国条,海洋出版社,2005年。 (32)参见马欢著,万明校注:《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海洋出版社,2005年,第77、10、45、20页。物品都是产自马欢亲身所到的西洋各国的土特产品。如乳香主要产自非洲和阿拉伯半岛,没药主要产自阿拉伯和东非索马里,安息香主要出自伊朗,见于该书阿丹国条;乌木原产自印度与马来半岛,马欢记载以占城国的“绝胜他国出者”,见该书占城国条;胡椒原产南亚、东南亚,见于该书苏门答剌国条;热带地区产品檀香、肉豆蔻,荜拨,均见于该书爪哇国条。以下各类均见于诸国条,不另注。 (33)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41~143页。 (34)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46页。 (35)何乔远:《镜山全集》之《开洋海议(崇祯三年在南都作)》,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崇祯刊本,第13~15页。由于《镜山全集》一书笔者未得见,此文所引诸条,幸得徐晓望先生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36)何乔远:《镜山全集》卷23《请开海事疏》,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崇祯刊本,第31~32页。 (37)李廷机:《李文节集》卷14《报徐石楼》,明人文集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1304页。 (38)王胜时:《漫游纪略》卷1《闽游》,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第5页。 (39)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页。 (40)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41)参见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7~113页。 (42)参见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81~282页。 (43)参见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从文明交流走向社会时尚》,《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万明:《万里同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历程》,收入《逐波泛海: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陶瓷外销与物质文明扩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2011年5月;万明:《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历史研究》2012年第5期。 (44)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53~154页。 (45)张燮:《东西洋考·周起元序》,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54~255页。 (47)[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序言第1页。 (48)陈君勇、陆春燕:《领略自然和文化精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新增世界遗产欣赏》,《科学生活》2007年第10期。 (49)靳学颜:《讲求财用疏》,见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第4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3145页。 (50)(明)朱纨:《甓余杂记》,明刻本;[葡萄牙]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远游记》,金国平译,澳门,1999年。参见万明:《明代嘉靖年间的宁波港》,《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万明:《全球化视野下的明代舟山双屿港》,见《城市与中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外关系史论丛》第20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51)《明世宗实录》卷321,嘉靖二十六年三月乙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第5963页。 (52)[日]岩生成一:《日本的历史》卷14《锁国》,“中央”公论社,1966年,第159页。 (53)参见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54)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见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246页。 (55)参见万明:《郑和下西洋终止相关史实考辨》,《暨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6)参见万明:《明代财政体系转型——张居正改革的重新诠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4日。 (责任编辑: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