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罗志田 参加讨论

清季科举制的改革始于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之时,中间虽曾一度复旧,但到1905年则彻底废除。过去对废除科举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是否有利于清季政治改革这一层面,较少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观察问题。其实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体制,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在中国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中介作用。科举制的废除不啻给与其相关的所有成文制度和更多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等等都打上一个难以逆转的句号,无疑是划时代的。如果说近代中国的确存在所谓“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的话,科举制的废除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体制变动之一(注:参见罗志田《中国文化体系之中的传统中国政治统治》,《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可以想见,废除这样一种使政教相连的政治传统和耕读仕进的社会变动落在实处的关键性体制,必然出现影响到全社会各层次多方面的后果。但是,清季人在改革和废除科举制时基本只考虑到其教育功用(这样的认知本身就是传统中断的一个表征)并试图加以弥补。科举制的其他重要社会功用一般不在时人考虑之中,自然也谈不上填补,但其社会后果却是长远的。
    在传统的四民社会中,“士大夫”已成一个固定词组,士是“大夫”即官吏的基本社会来源,道统与政统融为一体。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虽然可以有其他途径和选择,从士到大夫仍是最受推崇和欣赏的取向,士与大夫的内在逻辑联系恐怕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吸引力。一旦科举制被废除,道统与政统即两分,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也随之而变。中国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在近代向知识分子的转化、读书人社群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边缘化、以及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这一连续、相关而又充满变化的社会进程,正始于改科考、兴学堂到废科举这一制度变革(注:说详罗志田《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1997年11月))。
    清季从改科考到废科举,取士的标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废科举前的十余年间,取士的标准已是鼓励新旧学兼通。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应乡试,以第三艺作骚体,不合科场程式,依旧例应不取;却因在次题《日月星辰系焉》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新旧学均有根柢”,欲以首名取,终因犯规而以第六名中式(注:事见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收在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页。)。科场程式尚不熟,竟能以高名取,可知实以“新学”中式。以晚清中国各地发展的不同步及不同考官掌握评卷分寸的伸缩余地,这当然不一定能代表全国的情形。但揆诸后来的发展,以经世学为开端的“新学”兴起后,其影响将逐渐延伸到科考之上,似为必然的趋势。
    早期的取士标准变化可能更多是无意识的,但清季士人中不乏对科考的社会功能认识颇深而欲主动加以运用者。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就曾致书汪康年,希望他敦促新任湖南学政的江标以新学课士,尤其“于按试时,非曾考经古者,不补弟子员,不取优等;而于经古一场,专取新学,其题目皆按时事”。梁以为:“以此为重心,则利禄之路,三年内湖南可以丕变”;而湖南若能“幡然变之,则天下立变矣”(注:《梁启超致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3页。)。江标果然以其控制的校经书院为基地,在那里设实学会,以史学、掌故、舆地、算学、交涉、商务六门课士,其中史学、掌故、舆地、算学更与经学和词章并列为全省考试科目(注:《湖南学政奏报全省岁科两试完竣情形折》,《湘学新报》第1册,台北华文书局1966年影印本,第47-48页;李肖聃:《湘学略》,岳麓书店1985年版,第222-223页。)。这一自上而下的引导,的确造成湖南学风相当大的转变。
    科举取士的标准改变,士人所读之书即随之而变。传教士早注意到,自江标在湖南以新学考士,读书人“遂取广学会译著各书,视为枕中鸿宝”。如《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等,“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也”(注:《三湘喜报》,《万国公报》第90卷(光绪二十二年六月),《戊戌变法》第3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76页。)。湖南举人皮锡瑞颇能领会改科举的社会含义,他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得知科举可能要变,立即想到“此间闻变科学之文,西学书价必大涨”,当即取“阅梁卓如所著西书目表,其中佳者,将购数册阅之”,次日便与其弟其子等一起赶在涨价前到矿务局和豆豉店购新书报(新学未大兴前新书报在矿务局和豆鼓店出售,也殊有意致)(注:皮锡瑞:《师伏堂日记》(1897-1900年的皮锡瑞日记分四次选刊在《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4辑、1959年第1-2辑、1981年第2辑,以下仅引年月日),光绪二十四年一月二十、二十一日。)。
    买书者如此,卖书者亦然。戊戌年五月,朝旨废八股,江西书商晏海澜立刻慨叹“废时文去二千金赀本矣!”可知刻书卖书者当下就要受影响。但他们也跟得甚快,两月后晏氏检随棚书至考试处出售时,已“多算学、医书,而八股、诗、赋、楷法,皆弃不用”。当五月时有人劝晏将已改废科目之书“留之以待复旧”,皮锡瑞以为“其在十二万年后乎?”主张不必留。晏氏幸亏未听皮言,他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是为五经义之故也”(注: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由于尚有“五经义”这一科目在,晏的损失当不如以前估计之大。但戊戌政变后科举果然复旧,晏在新学书籍上的投资又面临当下的损失(即使他有远见将新学书保存到几年后再次改科考,资金的回收期也太长),改科考对书商的直接影响是很明显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