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民国时期的地方心理观念论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王续添 参加讨论

三几点浅识
    通过对民国时期地方心理观念的综合考察,我们似可获得如下认识:
    第一,从其内部结构看,呈现出一源两极格局和三角互动关系。家乡观念为本源,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应的两极:一极是同一地域的认同和内聚--同乡观念;一极则不同地域的区分和排拒--地界观念。不仅两极对一源有强化作用,而且两极之间亦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二,从其外在表象看,体现为既普遍浓烈又多姿多彩。这种浓烈反映在全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同时在社会各个层次和不同地域又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从一般民众的乡土情结到上层社会援引同乡的偏执,从沿海地区特别是中心都市的相对弱化到广大内陆和周边省区的相对强烈无不反映着这种多姿多彩的差异性。
    第三,从其本质属性看,它作为国民共有的传统观念,本质上是国人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即国民性的一种反映。它如此强烈的再现也充分说明了国人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一代的社会剧变中因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和缺乏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而体现出的社会心理滞后。
    第四,从其发展过程看,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可分为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较后一阶段更为强烈。后一阶段,尤其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的弥漫,使之渐趋式微,但有时仍有体现,甚至是严重的体现。
    第五,从其社会功能看,具有正负两面作用。热爱家乡、敬恭桑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它能够养成一种区域精神,进而言之,爱乡亦是爱国的基础。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的囿限,“过度”即走向反面。国家观念虽以地方观念为基础,但它必须超越地域观念,地域观念一旦成为难以跨越的关隘,势必冲淡和减弱国家观念。因此,比较而言,其负面作用在民国时期更为巨大。郁烈的地域认同氛围,无疑为地方政治意识的勃兴提供了社会心理环境和养料。1923年7月, 周鲠生发表《时局之根本的解决》一文,指出:“省自治主义,顺乎地方人民心理……一时欲望此等人民,努力从事于大规模的全国政治运动,诚不可得,然与言改造本省政治,则易于号召。 ”(注:《太平洋》第4卷,第2号。 )可谓道出了地方心理观念对地方政治意识的思想基础和民众基础之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