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论证自己对族群谱系的解读方式,霍尔首先向通常所谓的“历史实证主义”(historically positivist)学派开战,迈尔斯即在这一学派之中(霍尔在注释中提到了他)。为了能更好地看清霍尔对其方法的阐述,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他所概括的历史实证主义学派的特点:该学派将族群起源神话看成是对晚期青铜时代末人口迁移的模糊曲折的记忆,把这些神话有时相互矛盾的异文(contradictory variants)视为对某种“真实的”历史记忆的病态偏离,即由于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一种集体失忆(collective amnesia),甚或歧忆(polymnesia);历史实证主义者的任务是把这些相互矛盾的异文调和到一个单一的、合理化的综合解释当中,以揭示“实际发生了什么”。他对历史实证主义的批判是从人类学角度着眼的。他批评说,历史实证主义方法的问题在于它将族群起源神话视为族群的“惰性微量元素”,认为族群的“客观”存在独立于这些神话。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如果我们接受族性(ethnicity)不是一种原生的既定事实,而是通过话语策略被重复地和积极地建构的这一观点,那么族群起源神话显然正是这些策略运作时所凭借的媒介之一。其功能是界定和积极建构群体身份认同,乃至于只要是群体关系变化了,谱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能让我们追溯这种谱系改动的东西,恰恰就是神话异文的出现,即偶然幸存下来的较早因素与更晚因素并存,但并不协调。这样,我们就不应该把神话异文看作集体记忆衰退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应看到它们标示了族性话语建构中的特定阶段。存在于这些异文之间的矛盾或‘断裂点’可以用于廓清族群起源神话被编造,重组和改造时所用的各个建筑砌块。”(44) 霍尔在阐明他的族群谱系研究方法后,对希伦家族谱系提出了自己的解读,认为它是古风时代希腊人“聚合式”(aggregative)认同建构的一种话语工具,它用名祖间亲属关系的隐喻确立了各希腊族群之间的级差关系。(45)不过,对此谱系更详细而且具有相当差异的解读出现在霍尔的第二部研究希腊族群认同的专著当中。在2002出版的《希腊性:在族性与文化之间》(Hellenicity:Between Ethnicity and Culture)里,霍尔对于希腊人作为一个族群的形成的一整套解释实际上都置于(伪)赫西奥德《名媛录》所提供的希伦家族谱系的框架之下。该书第3章《希伦的子孙:早期希腊的血统和归属》(“Hellen's Sons:Blood and Belonging in Early Greece”)写的就是作为名祖的希伦子孙所代表的阿凯亚人、伊奥尼亚人、爱奥利斯人和多里斯人的族性是怎么形成的。第5章《土地和民族性:希腊人的族群诞生》(“Land and Peoplehood:The Ethnogenesis of the Hellenes”)重建了上述四个族群是怎么聚合成希腊人一个族群的历史。在该章的最后一小节《一个民族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里,霍尔概括了他关于希腊族群形成史的重构。 在霍尔的重构中,希伦家族谱系的形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斯佩尔奇奥斯河谷的几支小族群(ethne)马利斯人(Maloi)、洛克里斯人(Lokroi)、弗提奥提斯的阿凯亚人(Phthiotioi Akhaioi)和埃尼亚奈斯人(Ainianes)最初以安泰拉(Anthela)的德墨特尔(Demeter)神庙为中心结成“安菲克提翁同盟”(Amphiktyones)。他们在编造了名祖安菲克提翁(Amphiktyon)家族谱系的同时,还自称为“泛希腊人”(Panhellenes),这一地区则被称为“希腊”(Hellas)。随着更多族群的加入,该同盟不断扩大,不仅控制了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而且上述族称和地名的地理范围也在扩展。在这一过程中,泰萨利亚人(Thessaloi)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夺取了洛克里斯人的英雄丢卡利翁,将他嫁接在安菲克提翁家族的谱系之上,令其成为后者的父亲。接着泰萨利亚人又推动了丢卡利翁-希伦-爱奥洛斯这一谱系的形成。爱奥利斯人的族群认同是在小亚细亚出现的,他们宣称自己是来自泰萨利亚的移民。泰萨利亚人接受了他们的名祖爱奥洛斯,编造了上述谱系以服务于自己在同盟中的霸权扩张。当泰萨利亚人越来越多地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在奥运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斯巴达人。最早的多里斯人身份也是在斯巴达宣称的。两者的共同利益导致多里斯人的名祖多罗斯被加入希伦的儿子行列。阿凯奥斯和伊翁出现在谱系中是一种更晚的添加,两者共同的父亲克苏托斯并非名祖。这意味着此前阿凯亚人和伊奥尼亚人曾采用彼此的关系而不是与多里斯人或爱奥洛斯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公元前776-前475年间,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几乎全部(91.3%)都来自这四支族群。这种参赛者构成与(伪)赫西奥德记述的希伦家族谱系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对应关系。而引入希腊血统作为参赛标准也可能是由于泰萨利亚人的倡议。“希腊人”(Hellenes)最初是奥运会的裁判用来称呼参赛贵族的。到公元前6世纪早期,这一族称获得了全希腊意义,希腊族性和认同被建构起来。(46) 从霍尔的一系列解释中可以看到,他考虑的只是神话产生的时代发生了什么,而绝不是神话所描述的时代发生了什么。这正是当今研究希腊族群认同和谱系的著作普遍采取的路径。(47)但在汉语世界,运用这样思路研究古代中国族群认同和谱系的学者至今仍非常稀少,王明珂恐怕算是其中一个代表。(48)他的第一本系统利用人类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族群认同的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初版于1997年,恰巧与霍尔著作同一年出版。跟霍尔一样,王明珂也回顾了人类学中关于族群的不同理论模式,不过他并未像霍尔那样明显地表明倾向工具主义(他称之为“工具论”)。他批评了“民族溯源研究”的局限性。他所说的“民族溯源研究”其实就是霍尔所批评的历史实证主义者的研究类型。像他的书名所标明的那样,他宣布指导他研究的是“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对此他解释说:“民族被视为一个人群主观的认同范畴,而非一个特定语言、文化与体质特征的综合体。人群的主观认同(族群范围),由界定及维持族群边界来完成,而族群边界是多重的、可变的、可被利用的……这种主观民族范畴的形成,是在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人们以共同的自我称号及族源历史,来强调内部的一体性与设定族群边界排除他人,并在主观上强调某些体质、语言、宗教或文化特征。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共享资源的人群范围也随之改变,因此造成个人或整个族群的认同变迁……原来的共同祖源被淡忘,新的共同祖源被强调;创造新的族称,或重新定义原有的族称;强调新的文化特征,以排除‘外人’。”(49)他与霍尔稍有不同的是,他对族群边界及其变动的后果更加重视,祖源的变更也被认为是后果之一。但他跟霍尔相同的是,认为族群身份认同及祖先谱系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