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古史辨》第1册,第193页。 (3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重印1961年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35)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47-50页。在第49页注1中,他提出他所谓的“华夏集团”发源于昆仑丘(他断定为青海高原)脚下的洮河、黄河、湟河、大通河等河谷,当地的彩陶文化被他解释为该集团留下的物证。当新的考古发掘表明齐家文化比仰韶文化更晚之后,他又将自己的理论修改为:华夏集团离开昆仑丘脚下东行的时候,陶器或尚未发明。直等它到陕、晋、豫三省交界的附近,这就是说在炎、黄已经分支以后,才有仰韶陶器的发明。此后留守昆仑丘脚下的氏族受东迁各氏族的影响,才也制造此类陶器。 (36)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28-29页。 (37)关于提秀斯神话的生成和演变,参见王以欣《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商务印书馆2006版,第445-469页。 (38)这一点在教材式的希腊史中就能看到,例如Thomas R.Martin,Ancient Greece:From Prehistoric to Hellenistic Tim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pp.81-82; Sarah B.Pomeroy et al.,A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Greece:Politics,Society,and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111. (3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45-46页。 (4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37-127页。 (41)例如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7页;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90-217、262-267、291-297页;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381页;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2页;杨亚长《炎帝、黄帝传说的初步分析与考古学观察》,《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93页。 (42)《“疑古”与“走出疑古”》是由文史哲编辑部汇编的一本论文集,其中压到多数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发表于《文史哲》杂志上反思对于“疑古派”的责难和倡导或运用“疑古”方法论的文章。这代表了当今中国古史学界一种颇不寻常的非主流声音。参见文史哲编辑部编《“疑古”与“走出疑古”》,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3)Jonathan M.Hall,Ethnic Identity in Greek Antiqu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p.40-41. (44)Jonathan M.Hall,Ethnic Identity in Greek Antiquity,pp.41-42. (45)Jonathan M.Hall,Ethnic Identity in Greek Antiquity,pp.42-51. (46)Jonathan M.Hall,Hellenicity:Between Ethnicity and Cul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pp.56-89,125-171. (47)例如Edmond Lévy,《Apparition des notions de Grèce et de Grecs》dans S.Said(éd.),EΛΛHNIΣMOΣ.Quelques jalons pour une histoire de l’identité grecque,Leiden:E.J.Brill,1991,p.49-69; Christoph Ulf,“Griechische Ethnogenese versus Wanderungen von und Stammstaaten“,in:Christoph Ulf(Hrsg.),Wege zur Genese griechischer ,die Bedeutung der früharchaischen Zeit,Berlin:Akadmie Verlag GmbH,1996,S.240-280; Robert L.Fowler,“Genealogical Thinking,Hesiod's Catalogue,and the Creation of the Hellenes,”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logical Society 44(1998),1-19; Irad Malkin,The Returns of Odysseus:Colonization and Ethnicity,Berkele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Irad Malkin(ed.),Ancient Perception of Greek Ethnicity,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Erich S.Gruen,Rethinking the Other in Antiquit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48)不得不提的是,姚大力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民族认同和祖先谱系的一位出色的学者。参见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追溯匈奴的前史--兼论司马迁对“史道”的突破》,《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第48-54页。 (4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版,第76-77页。 (50)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14、187-320页。 (51)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14页。 (52)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第14、19-58页。 (53)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第15-16、59-178页。 (54)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古史辨》第7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