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党史》 崔禄春 参加讨论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提法最初见于中共中央文件中。1957年10月25日,党中央提出的《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写道:“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单行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年10月版。)这是第一次把城镇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概括为“下乡上山”。此后,这一提法逐年沿用下来,成为城镇知青参加农业生产的一个习惯用语。
    知青上山下乡的出现是以我国50 年代中期的社会状况为背景的。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明确提出了当时动员城镇中、 小学毕业生到农村的缘由:“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还短,还不可能马上就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如果国家用分散经济力量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职业都包下来,那么,工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挫折。必须指出,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业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容纳量是十分巨大的。”(注:《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人民日报》1955年8月11日。)同年, 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也指出:“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据此,他发出了那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4、255、247-248页。)此后,《人民日报》又多次发表社论,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建功立业,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
    可见,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试图解决城镇就业困难问题,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自1954年开始,我国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人口增长加快,而我国实行的是劳动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固定工制度,增加新职工要由主管部门审批,国家劳动就业的包袱十分沉重,致使每年大量的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其次,知青上山下乡也是农村发展的需要。随着合作化的进行和实现,农村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文化的农民,而当时国家正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还不可能在这方面有过多的投资。因此,吸收城镇知识青年从事农业生产,显得十分必要和自然。
    
    1955年8月16日,北京郊区青年杨华等5人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去垦荒,这应算是第一批上山下乡的青年。8月9日,杨华、庞淑英等5人向青年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垦荒的申请,11日, 青年团北京市委批准了申请。接着,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亲切接见了他们,高度赞扬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审慎地指出,这是第一支队伍,还没有经验,规模不宜太大,各地如有条件可有重点地试行组织少数青年参加近距离的垦荒。不久,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第一批队员60人正式奔赴黑龙江,以苏联共青团员建立共青团城和开垦荒地为榜样,建立了萝北青年垦区。随之,天津、河北、哈尔滨等地的垦荒队陆续到达这里。到年底,萝北垦区规模迅速扩至700人。
    9月18日,上海青年陈家楼、吴爱珍等组织了100人的志愿垦荒队去江西垦荒;天津、广东也组织了远征垦荒队。1956年春播季节,垦荒远征渐成燎原之势,河南、山东、吉林等省市的远征队到达新疆、青海、黑龙江垦荒。6月7-10日,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对萝北青年垦区进行了视察和慰问,转达了青年团中央的关怀,鼓励知青们不向困难低头,做到劳动、团结、学习、纪律、身体五样都好,基本上肯定了知青下乡垦荒的做法。
    1957年,中央继续号召中小学毕业生下乡或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社论;7月11日,又发表了《妥善安排中小学毕业生下乡》的社论。 虽然社论主要针对回乡毕业生,但也在城市中小学引起了巨大反响,学生们争看社论,举行“响应祖国召唤”、“农村在欢迎我们”的班会,表示自愿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8月起, 大批城镇毕业生直接到农村生产合作社安家立户,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垦荒做法,下乡高潮再次掀起。至1957年底,城市下乡青年已达7.9万人。 (注:张化:《试论“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4期。)
    在全民讨论农业四十条纲要的推动下,1958年仍继续鼓励知青下乡。各大城市知青下乡热情不减,“向往农村,已成风气”。5月16日, 上海知青900人出发到湖北、安徽农村下乡;杭州、武汉、 沈阳等城市下乡知青均愈千人。还有成千上万的知青在等待再一次召唤。恰在此时,“大跃进”运动骤起。在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全国基建规模急剧膨胀,职工人数扩弃了近一倍;文教事业的“跃进”使各级学校招生规模剧增。这样,1959年4月,国家统计局在年度公报中宣布, 在国民经济大跃进的基础上,“失业现象已经消除”(注:《国家统计局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公报》,《人民日报》1959年4月15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上山下乡的口号在报刊上销声匿迹了,知青下乡工作也基本停顿下来。
    从1955年到1958年下半年是知青下乡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知青下乡主要是以远征垦荒为主,辅以去农村合作社参加生产;主要是知青自愿,加以国家的号召动员。知青下乡工作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基本不含政治动因;而且大都依靠知青自发而起,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下乡知青人数也较少,社会影响不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