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黎元洪出任辛亥革命鄂军都督始末(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冯天瑜 参加讨论

六、推举黎氏为都督早有预案
    黎元洪这样一个直至起义爆发之时还“手刃”起义士兵的清方高级军官,为什么被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为什么在咨议局10月11日联席会上,起义军人与汤化龙、胡瑞霖等咨议局人士不约而同地推举黎元洪?这是有着深层原因的,不能以“偶然机遇”一言以蔽之。
    武昌起义猝然爆发,起义者处于“群龙无首”状态。这种带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形势,当然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但是,黎元洪出任都督,又并非纯属临时动议,早在起义之前的几个月中,湖北党人议论起义后的都督人选时,便多次考虑过黎元洪。
    在秘密运动期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对都督一席,各有打算。共进会认为,刘公为同盟会员,又系共进会的发起人之一,且以第三任共进会会长资格回鄂主盟,成为同盟会法定湖上七都督。虽然刘公表示放弃,但在9月底的联合大会上,再度被选任总理,负责民政,以示有别于军民两管的都督。刘公平时不大出面,与同志接触不多。从魄力、胆识、资望看,刘公任都督一职均不理想。
    文学社当然属意蒋翊武。但蒋本人以为,在湖北举义,都督一席应属鄂人,如吴禄贞、蓝天蔚在此,自然众望所归;次如刘公、孙武、蔡济民亦未为不可,又恐力有不逮。这样,蒋翊武等党人在有关会议上,曾提名黎元洪为未来的都督人选。
    据湖北黄冈人、文学社社员万迪庥(鸿喈)20世纪40年代致曾省三的信中说,辛亥三月(1911年4月)在赴武昌洪山宝通禅寺的一次党人会议途中,蒋翊武说:“今日之首脑会,为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到宝通寺后,蒋翊武、孙武、蔡济民、万迪庥等都登上宝通禅寺后面洪山山麓之宝塔,在塔内,“蒋翊武推举黎元洪为都督”(30)。
    万迪庥(鸿喈)于20世纪50年代撰《辛亥革命酝酿时期的回忆》,再次详述辛亥三月(1911年4月)在洪山宝通寺召开的各标、营、队党人代表会议,会上蒋诩武等提出“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的建议。万文还陈述湖北应城人、三十一标正目、共进会员刘九穗(1892-1916)所说的请黎三利:
    一、黎乃当时名将,用他可以慑伏清廷,号召天下,增加革命军的声威;二、黎乃鄂军将领,素得士心,可以号召部属附和革命;三、黎素来爱护当兵文人,而这些文人全是革命党人,容易和他合作,所以拉黎出来,革命必易成功。(31)
    万迪庥关于党人早在辛亥春已有黎任都督的设想,多有他人旁证。如孙武1938年在一份手稿中写道:“辛亥五月初一在长清里九十一号的机关召集干部同志潘善伯、邓玉麟、丁立中、彭楚藩、李春萱、谢石钦、梅宝机、牟鸿勋、高因群、钟雨庭、马骥云、钱芸生、徐万年、孟法臣、徐北宾、方兴等”开会,“湖南焦达峰、黎意达、杨晋康等亦遇会”。会上“决定本年冬季起义,以保定秋操后”举行。并且,“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此会决定也”(32)。
    再如首义参加者胡祖舜也回忆说:
    余忆首义之前,蒋翊武曾一度提议元洪为未来都督之人选问题;众议虽无任何决定,然亦无人反对。元洪之被拥为都督,非偶然也。(33)
    总之,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人在武昌起义前,曾多次议及由黎元洪出任都督,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故章太炎所撰《大总统黎公碑》说,武昌起义前“谋帅无适任者,以公善拊御,皆属意公……议定三月矣,阴为文告署检,称大都督黎,未以告也”(34)。章氏说武昌起义前即“阴为文告署检,称大都督黎”,不准确,当时并无文字材料确认“大都督黎”,但党人“属意”于黎元洪,则大体如此。
    当然,起义前所议推举黎元洪出任都督,只是一种供选择的方案,并非成议,绝大多数党人也不知情,“同志知者少,黎更茫茫然也”(35)。所以起义后,10月11日在咨议局举行的会上,一些党人还主张推戴汤化龙;同日下午,向訏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拟举汤化龙议长为总司令长,汤推不明军旅之事,众遂要挟黎协戎元洪为总司令长。”(36)可见多数党人对黎元洪出任都督并无预知,甚至连“都督”这个名称也不清楚,故向訏谟日记中出现“总司令长”之说。
    蒋翊武、孙武等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人之所以“属意”黎元洪,除了这两个革命团体有互相排斥的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党人的幼稚和软弱。他们虽然有推翻清廷的雄心壮志,但在权力面前却“佥以资望浅,谦让未遑”,总希望有一个“大人物”出来号召天下。因此在考虑都督人选时,只注重“地方资望,为国内所推重”,而未“深究其与革命的关系如何”(37)。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势必到汉人旧官僚中寻找目标,而黎元洪在湖北新军军官中,素以“知兵”著称,他曾三度赴日本考察军务,两次指挥湖北新军参加朝廷操典,成绩优异。黎元洪与第八镇统制张彪相比,较少克扣军饷,对士兵、尤其是对有文化的士兵,态度较好,所以又有“爱兵”之誉。当时的报刊上便说:
    鄂军统制张彪不学无术,兼以不得军心,与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相比较,逊黎多矣。黎系天津陆师学堂毕业学生,在鄂办理军务,以得军心为人所最称颂者。(38)
    湖北陆军四十一标二营学兵李佐清,毅然剪去发辫,黎元洪得知,不仅未予责备,反而加以赞扬,说剪辫是“免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39),表现了黎元洪的“开通”之处。保路风潮期间,黎元洪以军界代表身份签名参加铁路协会,并支持入京请愿,赢得湖北商民的拥护,更与汤化龙等立宪派建立了联系,这在高级军官中是少有的。
    此外,党人以“排满革命”为宗旨,汉官一概被视作可争取者。凡此种种,使黎元洪既成为年轻的革命党人挑选的对象,又是立宪派所寻觅的政治代表。正是这种种缘故,促成了黎元洪登上湖北军政府的都督之位。而黎元洪这样的旧人物被推拥为新领袖,正生动地显示了在专制帝制时代的中国爆发的近代革命的特征。湖北革命党人的情形,颇类似马克思所说的19世纪中叶的法国小农--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4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