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6、197页。 〔17〕《忘山庐日记》(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第125页。 〔18〕《杨参政公家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第572页。 〔19〕《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6页。 〔20〕以上见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一、卷六、卷七,收入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版。 〔21〕此文收入《国闻报汇编》,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初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321); 该文发表时期据孔祥吉《康有为的一篇重要佚文--(答人论议院书)》。 〔22〕参见孔祥吉《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收入胡绳武主编《戊戌维新运动史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3〕《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6页。 〔24〕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参见刘大年《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宋德华《戊戌维新派政治纲领的再探讨》,《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房德邻《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演变》,《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25〕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九。 〔26〕《辜鸿铭文集》下册,第220页。 〔27〕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明纲第三》。 〔28〕〔31〕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第六》。 〔29〕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湘报》第27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六日。 〔30〕〔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11页。 〔32〕《南学会问答》,《湘报》第15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二日。 〔33〕《总论:民义第一》,《时务报》第28册,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日。 〔34〕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第六》。 〔35〕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第10、13页。 〔36〕〔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38页;又见该书日本版《中国人日本留学史》(增补版), 东京1970年版,第408页。 〔37〕见《日本语大辞典》,东京1989年版,第1910页;《日本国语大辞典》(18),东京昭和1976年版,第699、700页。 〔38〕据胡适的观察,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全国村学堂里的学究仍旧继续用蔡沈的《书经集传》”。《〈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第2集第1卷。 〔39〕转引自吕实强《甲午战前西方民主政制的传入与国人的反映》,《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8编上,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7、281页。 〔40〕黄彰健以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有“尧舜为民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辟四门以开议院”等语,进而论证康氏“主张民主议院”,又指出康氏所言“民主”是指“尧舜禅让,与汤武文武之传子有别”(见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台北1970年版,第31页)。笔者认为《孔子改制考》中所使用的“民主”一词也是取《书经》的“民主”之义。 〔41〕参见〔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42〕引自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二),第1083-1084页;卷数及出版年月日据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1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所收《万国公报》篇目核实确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