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管理机构的重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洪崇文 参加讨论


    民国时期,云南边疆管理机构的重组,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辛亥革命后,云南军政府在边疆地区的设治;第二个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划一各省地方组织,裁撤地方政权中府、直隶厅、直隶州、厅、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云南边疆管理机构相应进行了重组;第三个时期是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云南边疆管理机构又相应进行了重组。
    辛亥革命后,富有进取精神的云南军政府迅速作出了经营管理处境险恶的云南边疆的壮举,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李根源在都督蔡锷的支持下,在兰坪营盘街创设“怒俅殖边总局”,组建怒俅殖边队,兵分三路,于1912年4月底,开入滇西北边疆怒江地区,平定叛乱,正式建立了菖蒲桶、上帕、知子罗殖边公署,泸水弹压委员,恢复了兰坪州,首次在滇西北边疆怒江地区设立县级地方政权,基本稳住了滇西北边疆的局势,促进了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1912年,在滇西土司区新设干崖、盏达、陇川、猛卯、芒遮板五弹压委员,南甸土司区新设腾越厅八撮县佐。弹压委员为土司区的流官,负责监督土司执行政府的各项政令,为将来设县作准备。滇南划车里、猛海、猛遮、猛混、猛龙、橄榄坝、猛腊、易武、六顺等土司区为十一个行政区,编查户口,筹设流官,准备设县。滇西南、滇南临安府、滇东南边疆仍沿清制未变。
    1913年1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各道、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1914年颁布省官制、道官制、县官制、裁撤地方政权中府、直隶厅、直隶州、厅、州,实行省、道、具三级制。1913年4月,云南省奉令实行,裁四守道,四巡道大体沿清制。迤东道裁而复设,1916年再裁。迤西道改称滇西道,仍驻腾冲县;迤南道改称滇南道,仍驻宁洱县;临开广道名称,驻地均不变。官员称观察使,后改称道尹,并以驻地为道名,称腾越道、普洱道、蒙自道。三道均为边疆高级领导机关。
    县制、滇西北,1913年,丽江府裁府存丽江县,中甸厅、维西厅、剑川州、鹤庆州,兰坪州改为县。兰坪县设石登村县佐。阿墩子、泸水弹压委员改为行政委员。1916年菖蒲桶、上帕、知子罗殖边公署改为行政委员公署。大理府云龙州裁府改州为县。滇西,1913年,永昌府裁府存保山县,设十五喧、施甸县佐。腾越厅改为腾冲县,设八撮、龙川江县佐。龙陵厅改为县,设潞江县佐。永康州改为镇康县,设猛朗(猛捧)、小猛统县佐。五弹压委员改为行政委员。滇西南,1913年,顺宁府裁府存顺宁县,设右甸县佐,缅宁厅、云州改为县。缅宁县设四排山县佐。镇边直隶厅改为县,后更名为澜沧县,设雅口、上改心县佐。普洱府裁府存宁洱县,思茅厅、威远厅、他郎厅改为县。后威远县、他郎县更名为景谷县、墨江县。滇南,1913年,车里土司驻地设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嗣因政费不敷,将十一行政区压缩为车里、猛遮、猛混、大猛笼、猛腊、易武、普文、关房八行政区,各设行政分局。1924年总局改为殖边总办,各区改设殖边公署。“由于各分区委员,权职轻微,无能建树,财政大权总署总揽。”(注:《云南省民政厅普思沿边各区改设县治专卷》,《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05~106页。)普洱道尹徐为光建议改设县治,以推动边务发展。1927年9月,将八行政区改为车里、五福、佛海、镇越、象明、普文、庐山七县及临江行政委员公署,取消殖边总办。猛烈弹压委员改为行政委员。元江直隶州改为县。临安府裁府存临安县,后更名为建水县。蒙自县析西部置个旧县。猛丁土司区置猛丁行政委员,附近猛拉、者米、茨桶坝土司区于1917年置金河行政委员。河口副督办升为督办。1914年在原开化、临安两府交接地带新设靖边行政委员。但猛烈、墨江、元江、石屏、建水、个旧、蒙自、靖边、猛丁、金河等政权间辽阔的土司区未新设治。滇东南,1913年,开化府裁府存开化县,后更名文山县。安平厅改为县,后更名为马关县,析出一部署普兰行政委员,1920年改设西畴县。麻栗坡副督办升为督办。广南府裁府、改附郭县宝宁县为广南县。富州厅改为县,后更名为富宁县,设剥隘县佐。1914年后,云南边疆管理机构大规模的组建工作也就基本停止了。
    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1929年通令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11月底,云南遵令废除三道,但顾虑边务,“势不能不特设殖边机关,专司其事,以巩边防,而杜侵蚀”。(注:《续云南通志长编》上册、1985年版,第1114页。)省政府报请国民党中央批准,在边疆地区于道制取消之日,同时成立两殖边督办公署,直隶于省,专理边务。第一殖边督办公署治腾冲县,辖中甸、维西、兰坪、腾冲、龙陵、镇康六县,阿墩子、菖蒲桶、知子罗、上帕、泸水、干崖、盏达、陇川、芒遮板、猛卯十行政区。附近丽江、剑川、云龙、保山、顺宁五县如遇关系殖边事务,亦得直接指挥。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治宁洱县,辖双江、车里、澜沧、五福、佛海、镇越、宁洱、思茅、六顺、普文、江城十一县,临江、猛丁二行政区。殖边督办公署主要负责防守、界务,实边、交通、实业、文教、治安、慈善卫生及省政府委办事项等,成为边疆高级领导机关。抗战时为节省经费而裁撤。
    县制,1928年9月公布县组织法。1929年6月公布重订县组织法,计划推行县自治,“惟实际上各省皆未能依所订者完成(注:钱端升、萨师炯、郭登皋、杨鸿年、吕恩莱、林琼光、冯震著《民国政制史》下,本书据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影印,第172页。)”。云南边疆的县制小作调整。滇西北,1932年上帕、阿墩子、泸水、知子罗、菖蒲桶行政公署改为康乐(后更名为福贡)、阿墩子(后更名为德钦)、泸水、碧江、贡山设治局,委员改称局长。滇西,1932年干崖、盏达、陇川、猛卯、芒遮板行政公署,八撮县佐改为盈江、莲山、陇川、瑞丽、潞西、梁河设治局。保山县于1929年划北部归泸水设治局,1932年裁施甸县佐,1933年析保山县一部与顺宁县右甸县佐合置昌宁县。滇西南,1928年澜沧县上改心县佐与缅宁县四排山县佐合置双江县。1929年澜沧县新设上下允、西盟县佐。1936年猛角董土司区设沧源设治局。1940年耿马土司区设耿马设治局。滇南,裁普文、象明两县。庐山,五福县更名为六顺、南峤县。1929年猛烈行政公署改为江城县。1932年临江行政公署改为设治局,后更名为宁江设治局。金河、猛丁行政公署改为金河、平河设治局,后两局合设金平县。1933年靖边行政公署改为屏边县。滇东南,1932年文山县江那县佐与广南县小维摩县佐合置砚山设治局,后改名砚山县。设治局相当于县政府,“多设于边地,为改县初步设施”。(注:《云南行政纪实》册1、总目总述。)民国时承袭清之县丞,初称分治员,后称县佐,设于距县城较远,治理不及的地方,作为县政府的佐理。1932年国民党中央明令裁撤,云南边疆保留了镇康、澜沧、富宁县的猛捧、上下允、西盟、剥隘县佐。以后抗战、内战爆发,云南边疆管理机构的组建也就停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