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李国祁较早地指出,清末设立劝业道根本精神在于“实力推广现代化的各种农工商矿交通新事业,故其设立是因应西力冲击下的产物,此与地方行政机构趋向于专业化的情形相同”。参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上册),1972年,第170-171页。其后台湾诸多学者又在区域近代化研究中以“现代化”的概念解释清季设立劝业道,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第167-168页;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3),1982年;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阮忠仁《清末民初农工商机构的设立--政府与经济现代化关系之检讨(1903-1916)》,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19),1988年,第178-187页。 ②刘子扬注意到官制改革前各省农工商矿各局等管理机构涌现及绅商参与地方行政管理的现实(《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48-50、125-130页);敖天颖则关注到清廷设立劝业道与“加强中央集权”和“适应商人保商惠商的要求”的关系(《清季劝业道及劝业员初探》,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7-15页)。 ③山东巡抚杨士骧覆电,建议外官改制宜将第一层办法与第二层参互酌核,“内既有专部,外当有专司”,外官除设度支司(兼管民政司)、法司、提学司外,“似宜别设农工商司,兼管邮传司,即以运司、盐道改之。……与农工商、邮传二部相表里,凡商务、路矿、工程、水利各局裁并焉,设副员以分任之。”见《清末督抚答复厘定地方官制电稿》,《近代史资料》总7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页。 ④《丁未五月初四日京丞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稿》第2函,所藏档甲182-445。转引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⑤如姜文奎说,“巡警、劝业二道均辖全省,应不称道而称司,惟司属三品,时以道员为部曹应升之阶,遂予抑之,此则新官制因为京官谋出路,而未重政制也”。见姜文奎:《中国历代政制考》,(台北)国立编译馆,民国76年5月,第891页。 ⑥《清朝文献通考》,卷55,转引自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第34页。 ⑦有关史实限于篇幅,另文详述。 原文参考文献: [1]关晓红。种瓜得豆:清季外官改制的舆论及方案选择[J].近代史研究,2007,(6)。 [2]徐花农侍郎奏请添设商部衙门折[N].申报,1901-11-01. [3]保商说[N].申报,1904-01-08. [4]啧有烦言[N].大公报,1903-03-28. [5]王太史电请裁撤农务局[N].申报,1907-05-11. [6]商部奏请各省商务局员酌充议员折[J].东方杂志,1904年12月31日,第11期。 [7]商部整顿商务折[N].申报,1905-06-05. [8]商部慎选矿务议员[N].大公报,1906-01-05. [9]咨饬实力保护矿[N].大公报,1906-06-15. [10]颁发电报密码[N].大公报,1906-06-14. [11]商部奏拟订路务议员办事章程[N].四川官报,丙午闰四月中旬,第12册。 [12][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点校。光绪朝东华录(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卷13)[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