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四川和台湾移民政策之比较(4)
与四川同一时期进行移民的台湾地区,地处祖国的东南一隅,隔海与大陆相望。但与四川的社会经济开发相比较,台湾却显得相当晚。历史文献记载大陆汉人与台湾的交往主要有: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卫温、诸葛直率兵万人赴台,但旋即归来。隋朝炀帝曾派朱宽赴台招抚,土人不从。炀帝再派陈稜等率兵征讨,凯旋而归, 但没有在台湾设置行政管理机构。直到南宋时代,才有极少部分汉人因逃避战乱而移居台湾落业。清朝重修《台湾府志》陈大受序云:“元明以前,率为逋逃薮。”元代曾两次经营台湾亦无结果,但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则是我国对台澎地区正式设置行政管理机构的开始。明朝初年,由于国力不足,北方蒙古人还不时南下进攻,加上倭寇时时到大陆沿海各省抢掠之故,明太祖于洪武二十一年下令将澎湖居民迁到漳州、泉州等内地,并撤销巡检司〔62〕。明朝后期,漳州海澄人颜思齐和泉州南安人郑芝龙以台湾为基地,从事海上贸易活动,部分漳泉居民也随之入台。这些人在台湾聚落成村,从事拓垦生活。故后人有“中土人之入台湾,自思齐始”之说。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他们招募汉民对台湾进行零星的开垦。荷据时代,台湾汉人约有5万人左右〔63〕。 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以台岛为根据地进行抗清复明活动。清政府为了切断郑氏义师与大陆人民的联系,强行对台湾实行封锁政策,屡次对东南沿海地区颁布禁海、迁海之令,下令将东南沿海居民一律后撤30至50里。界外房屋城堡全部拆除烧毁,内地民人有进入界外者,一律处死。迁界的手段十分残酷,“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露外,放火烧屋……部院派往海边烧屋,计用长夫一千三百名”〔64〕。“刻其十日内不迁,差兵荡剿……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境。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65〕即使如此,沿海地区仍有不少居民偷渡赴台,据载在“迁海令”执行期间,郑成功“招沿海居民之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66〕。“数十万人”之众,未免夸大其词,但至少可肯定有许多人移居台湾这一事实。据陈孔立先生研究,郑氏时代台湾汉人人口当在10-12万人之间,比荷据时代汉人人口增加了6万人左右〔67〕。康熙二十二年郑氏降清, 台湾正式纳入清廷版图,清政府于是在台湾设府置县,隶属福建省,对台湾首次行使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开发职能。由此可见,直到明末清初,台湾虽没有经历过像四川那样大规模的战乱洗劫,但台湾的社会经济开发却处于非常缓慢的渐进状态。因此,清初的台湾仍属荒芜之地,人烟稀少。但台湾的土地却相当肥沃。史称台湾“地气和暖,无胼手胝足之劳,而禾易长亩,较内地之终岁勤者,其劳逸大异”〔68〕,所产“稻米有粒大如小豆者”,“糖蔗、杂粮有种必获”〔69〕,“一岁所获,数倍中土”〔70〕。而“台湾好趁食”及“台湾钱、淹脚目”之谚,早已脍炙人口。福建漳泉之人将其“视为乐土”〔71〕。正是这一切,吸引了清代闽粤大批移民的入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四川在我国历史上属于老经济开发区,其财政收入对政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四川既与内地省份接壤,又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相毗邻,因而四川的稳定对全国的安定形势均有极大的益处;而台湾在清初属于新经济开发区,且仅为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府,土地狭小,财赋无多,加之台湾远隔重洋,又曾是反清根据地,清廷忧虑移民入台太多,日久也许会再次酿成反清运动。清政府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故对四川的开发重建采取了开放型的积极移民政策,对台湾的经济开发却实行了封闭保守的消极移民政策。 三 清政府对四川和台湾实行不同的移民政策,遂造成了两地移民进程及规模的殊异。 四川因政府在各省官员中大张旗鼓地宣传移民入川政策,因而入川移民源源不断且规模庞大。尽管由于史料的欠缺,我们无法弄清楚清前期入川移民的总数是多少,但透过某些史料,我们仍可管窥当时移民规模的大致情况。康熙中后期仅湖北一省的移民数就相当可观。据史载:“近有楚省宝庆、武冈、沔阳等处人民……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72〕。雍正五年湖南省因“本省歉收米贵,相率而迁移四川者不下数万人”〔73〕。雍正末年广东仅惠州、潮州和嘉应二府一州所辖县,“一县之中,至少亦必有千人。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不下万余”〔74〕,连雍正皇帝也说:“朕闻有广东民人,携老挈幼前往湖南地方,每日或二三百或四五百名口不等……是以前往四川觅食佣工种地。”〔75〕按此说法,广东每月入川人数也当在万人左右。以此可推想当时各省入川的移民规模。乾隆年间入川人数一度仍持高不下,据乾隆十三年三月张允随奏称:“臣于上年奉命兼辖资州,检查旧案,计自乾隆八年至今,广东湖南两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口,其自陕西、湖北而往者更不知凡几。”〔76〕以此计算,则每年广东湖南两省仅经过贵州入川人数就有近5万人。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年入川的广东、 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省户数总计为6374户〔77〕。每户之中,到底裹胁多少人口?据贵州巡抚周人驭称:“臣滋黔以来,两年之间,据报自楚粤等省由黔而往川者,共有四千六百余户,男妇大小五万五千余名口,推之前此所过不知凡几……查有一户之中,多至数十名口者。”〔78〕可见,直到乾隆中叶,四川的移民规模仍波澜壮阔,相当可观。据笔者估算,清前期远离四川的闽粤两省移民入川人口达100 万以上〔79〕。 清前期四川移民政策的优惠、开放,不仅使入川的移民规模相当庞大,而且移民的省籍来源地也较为广泛。清代四川的人口基本上由移民及其后裔所构成。如宣统元年刊刻的《成都通览》卷2 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据该书统计,移居成都的外省籍有: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山西、甘肃等16个省区。成都人的原籍基本上可以代表清前期入川移民的原籍构成状况,各县或小有差别。如雅州府“四方侨寓大率秦楚吴粤滇黔之人居多”〔80〕,大邑县“全资两湖、两广、江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81〕。众多省份的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带来了四川人口的急剧增长,到乾隆五十六年时,四川人口总数已达950万人〔82〕,是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人口总数的100多倍。而造成清前期四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正是清廷对四川实行开放型移民政策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