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反俄阴谋”(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侯艾君 参加讨论

关于卡廷森林事件、苏联在二战中的政策等问题,一直是俄与西方、东欧相关国家“宣传战”的主题。2005年以来,西方和前苏联国家、原东欧国家将苏联与纳粹德国并论,指责苏、德在挑起二战方面负有相同责任。2006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1481号决议,认为共产主义苏联与纳粹德国都是极权主义体制,使数千万人受到迫害、镇压、流放甚至被处死;谴责20世纪统治中东欧国家的极权主义体制严重破坏人权:许多人死在集中营,或死于饥饿、流放、拷打、奴隶劳动等。(35)2010年1月25日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5周年纪念日,欧洲议会主席称,苏军解放奥斯威辛并没有给波兰带来自由,而只是用一种极权主义取代另一种极权主义,波兰等国是1989年后才获得自由的,引起俄罗斯的愤怒。
    戈尔巴乔夫时期公布档案,证实1940年苏军在卡廷森林枪杀了一万多名波兰官兵,并向波兰道歉,对此,梅德韦杰夫政府也已承认。但仍有俄学者认为这本是德国的宣传阴谋,未经严格调查,而只是抛出一些精心挑选的证言和伪造文件,苏联领导人也参与了造假。(36)1943年,面临苏联和英、美盟国的夹击,为使欧洲一致对付苏军攻势,德国抛出卡廷森林事件,增加波兰对苏联的敌对,(37)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德国的宣传导致苏、英、美军队和德军多伤亡好几百万人。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等人认定苏军枪杀了波兰军官;而西方利用该问题剥夺了俄罗斯的盟友,促使东欧各国加入了北约。
    苏-德密约也是俄-波关系中的敏感问题。1989年12月2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认为,虽未发现苏-德密约原件,但判断该密约确实存在,它是在对苏联非常不利的国际局势下签订的,但是背离了列宁的外交原则,“与第三国的主权和独立矛盾”,也未反映苏联人民的意志。(38)但是,面对相关国家的宣传攻势,俄罗斯的立场发生了变化。2009年9月,在纪念二战爆发70周年之际,波兰及西方认为,苏联间接挑起了二战;俄罗斯指责西方负有更大责任:英、法等推行卑劣的绥靖政策,使希特勒突破《凡尔赛和约》束缚,玩弄慕尼黑阴谋等;并公布档案,证明西方曾推行亲纳粹政策。(39)
    二、“反俄阴谋”论的根源和影响
    “反俄阴谋”论的产生根源较为复杂。
    首先,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俄罗斯)的历史经历了急剧演化: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休克疗法”、车臣战争、“库尔斯克号”沉没等,俄罗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蒙受巨大苦难。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急剧衰落,国民体会到了巨大的挫败感,这种强烈反差使其难以适应。很多人相信,“共产主义的终结并非是热爱自由的公民的胜利,而是中央情报局阴谋的成功”,国家衰弱是因为西方剥削俄罗斯的结果。(40)将一些困难完全归结于外部势力的反俄阴谋,乃是一种心态失衡、丧失信心的表现。
    一些人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强调西方对苏联的遏制、孤立、削弱,特别是美国战略家、情报部门在“冷战”中运用了许多秘密战术,而苏联显得毫无防备、很无助。苏联解体后,有人认为,战胜苏联的并非苏联本国人,而是美国人。B.施罗宁将军认为,任何智库都无法胜任如此复杂的任务,其幕后有一个专业化的、经验丰富的策划团体。(41)这些观念一度非常流行。
    因社会剧变、灾祸降临、或爆发重大事件、俄罗斯-西方关系转折时(如车臣战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俄-格战争等),都伴随着“反俄阴谋”论。社会心理脆弱,迫切需要弄清真相,寻求出路,而阴谋论有其传播“优势”:观点耸动、骇人听闻,片面寻求、简单化地论证特定历史事件与阴谋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容易产生影响。
    其次,1991年以来俄罗斯与西方曲折、不成功的外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俄罗斯曾是西方政策的受害者),也是导致“反俄阴谋”论盛行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西方继续打压俄战略空间,争夺其势力范围,削弱俄罗斯、损害其根本利益(支持车臣分裂派,试图在高加索、中亚国家、甚至俄罗斯挑起“颜色革命”等),使俄罗斯的民族感情、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反俄阴谋”论源于俄罗斯-西方互不信任,是双方政治、军事对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与此同时,俄罗斯似乎越来越丧失安全感,对诸如西方间谍、国内维权派的活动非常警惕;高加索、中亚新独立国家与西方、伊斯兰国家发展关系也常常被视为“反俄阴谋”的体现。
    第三,“冷战”政治文化的影响。苏联的意识形态曾认为,帝国主义阴谋搞垮社会主义苏联;当代的“反俄阴谋”论并非苏联时期的简单复活,但存在某种联系。如果说“冷战”就是某种惯于运用阴谋的“秘密战”,那么,互不信任和敌视在当代仍然延续--在俄罗斯和西方都显示出这种惯性。
    第四,“反俄阴谋”论是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与俄罗斯政治趋势存在互动关系。在“冷战”时期,苏联和西方互相诋毁、丑化对方,而从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苏联又走向另一极端,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反苏、反共、亲西方言论,全面认同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亲西方派在俄罗斯占上风,是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到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前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势力上升,公众舆论发生转变。因此,“反俄阴谋”论在俄罗斯承担着特定的社会政治功能。积极方面,可以凝聚社会、团结国民,使政府加强执政能力;消极方面,可使俄政府轻松控制社会舆论,甚至转嫁危机。以两次车臣战争为例,舆论倒向直接关乎军事、政治行动的成败,其后果真有天壤之别。“反俄阴谋”论是对过度亲西方倾向的反弹,抑制了俄国内的亲西方势力,可重新整合俄政治生态,实现本土派与西方派之间的平衡,回击西方的宣传攻势。或许,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摇摆、反复之后,俄罗斯对西方和外部世界的态度会趋于理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