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翼评价历史人物(3)
宋金和议是历史上的敏感话题,对与和战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评论要冒一定的风险。赵翼却大胆地对宋金之间积极参与和议的赵良嗣进行了评价。赵良嗣原名马植,他因上书建议北宋与金朝签定海上之盟、收复燕云之地而被宋徽宗赐以国姓。赵良嗣主张和议并为之南北奔走,不辞劳苦。后来因为北宋在处理金朝张觉降宋一事上激怒了金朝,致使海上之盟被毁,图燕之策失败。“追论祸始”,赵良嗣处以大辟,而后人在修《宋史》时又把他列入奸臣传中,与蔡京同传。赵翼认为《宋史》对赵良嗣的处理殊非“平情之论”。他指出,图燕之策固然是赵良嗣提出的,而且这也是后来招祸的主要原因。但赵良嗣只是提出建议,是否采纳执行仍取决于朝廷的执政大臣。在后来的运作过程中,赵良嗣“往返六、七,颇能缓颊尽心,与金争议”,既维护了宋朝的尊严,也保持了自己的气节。如果不是后来朝廷的执政大臣在张觉降宋一事上处置失当,“金人也难遽起兵端,而中华疆土复归版图”,赵良嗣不应该列入奸臣传,而应该列入功臣传。在朝廷执政大臣处理张觉降宋的过程中,赵良嗣多次上书朝廷,反对贪小利,昧大计,轻易地接受张觉投降,认为如此以来,就会失欢强邻,后悔莫及。而当时的执政大臣醉生梦死,无人理会。结果金朝果然以此为借口,兴兵南犯,不仅新得失地全部尽弃,且徽、钦二帝被掳,岁币又增。赵翼认为罪魁祸首应该是王黼,而不应该是赵良嗣。 三、纵横比较见短长 研究方法在任何学术研究领域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研究方法更易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学术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赵翼在《札记》中大量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 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有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相异性,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相似性、相异性及其产生原因,会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三国是中国历史最富色彩的时代之一,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成功的政治家。赵翼没有对他们逐一进行全面的评价,而是抓住对政治家来说最为重要的用人问题,在同一条目里进行比较研究,放在一起评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笔墨,避免了重复,又使三位历史人物的形像在比较研究中更加清晰明朗。赵翼首先注意到了“三国之主皆能用人”的共同点,然后指出三人在用人上还有许多不同点。曹操用人是“以权术相驭”;刘备用人是“以情性相契”;孙氏兄弟用人是“以意气相投”。赵翼又排比史料以证明自己的结论,特别是对曹操“以权术相驭”的用人进行了历史考察,对其用人特点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把他的用人分为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曹操“方欲集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指出了曹操前期度外用人的历史原因。在后一时期,北方其他的割据势力被曹操渐次荡平,其地位日益巩固,便不能容忍异己之人,杀孔融、戮许攸、诛姜圭,连奉为谋主的荀彧也因阻止曹操行九锡大礼而被逼饮药,指出了曹操用人的变化及其原因。这样一来,曹操用人“以权术相驭”的结论也更加坚实可信了。同时通过对三人在用人上的比较研究,对三人的褒贬尽在其中。 赵翼还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中国历史悠久,前朝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很值得后人总结汲取,因此后世有的政治家便把前朝的某一人物作为自己行事的榜样着意模仿。这样,史家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时就有必要把所评价的人物同他所取法的以前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赵翼正是这样做的。由于他注意到刘邦、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平民皇帝,相似之处甚多,因此在《札记》卷32、卷36中,专门写了“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明祖以不嗜杀得天下”等条目,成功地进行了比较研究。赵翼指出,在朱元璋起兵反元初期,就以刘邦自期。他的谋士也都劝他仿效刘邦。李善长对他说:“汉高起自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年遂成帝业。公濠产,距沛不远,法汉高所为,天下不足定也。”于是朱元璋便有一个可资借鉴的开国皇帝为榜样,在用人行政上处处模仿他。定都金陵时,建造豪华壮丽的宫殿,用意是模仿萧何建造未央宫;迁徙江南富人14万户于中都,是模仿汉初迁徙齐、楚大族昭、屈、景、怀、田等以充实关中;分封子弟于各省以建藩,是模仿汉初分封刘交、刘贾等为诸侯王;下诏天下民年80以上赐爵里士、90以上赐爵社士,是对刘邦赐民爵七大夫以上的模仿。甚至朱元璋在劝谕其臣下时也明白地说要模仿刘邦,他对孔克人说:“秦政暴虐,汉高以宽大驭英雄,遂有天下;今群雄峰起,皆不知修明法度,此其无所成也”。赵翼充分肯定朱元璋在用人行政上对刘邦的模仿,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赵翼也批评了朱元璋在兴胡蓝之狱,诛戮功臣上盲目模仿,取法过甚。 赵翼撰写《札记》时,爆发了几起农民起义,对现实的关注促使赵翼从历史上去注意农民起义这个问题。赵翼在《札记》的明史部分对明末农民起义进行了集中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而对明末李自成起义,则予以更多的关注,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把他与唐朝的黄巢相比,认为这两位“盗贼”有5点相似之处:第一, 两人都是在最初的农民起义首领被害后受人推举为“盗魁”;第二,两人都率领起义军攻下封建王朝的都城,开国建号,建立农民政权;第三,两人都是在政权建立后不久即被迫撤离都城,接着便节节败退,直至全军覆没;第四,两人在起义过程中都对儒生采取了宽大的政策;第五,两人的最后归宿都是史乏明文,迄无定论。当然,赵翼研究李自成、黄巢起义的目的是为“有国有家者”提供解决农民起义问题的历史经验,而这一点也正是赵翼经世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