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翼评价历史人物(4)
四、重视下层人物的历史功绩 人是历史进程的主体,人民大众是这个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史家,赵翼当然不能自觉地意识到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根本作用。这也是我们不能苛求前人的。但值得指出的是,赵翼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并没有仅仅注意帝王将相,尽管其主要评价对象乃是帝王将相。在赵翼的笔下,也有一些处在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黄道婆就是其中之一。 黄道婆是元朝松江乌泥泾人。少年时流落到崖州,从黎族妇女那里学来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向乡亲们传授技术,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是对黄道婆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人给予应有的注意。陶宗仪《辍耕录》只是记载了黄道婆向乡亲们传授技术的情况,“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王逢在《梧溪集》里也只是指出黄道婆传播的新技术解决了千余家的生计问题,仍没有予以足够的评价。 嘉庆十六年(1811),84岁高龄的赵翼来到黄道婆祠,写下了《题黄道婆祠》:“一技专长济万邦,故应祠庙赫旌幢。高楼占天不占地,平水通海又通江。未有蚕桑人挟纩,共勤机杼女鸣窗。君看莺脰湖边月,夜夜寒灯剔短釭。”诗中对黄道婆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认为她“一技之长济万邦”,其地位应该与兴邦济世之功的显要人物相比。在封建社会里,一位史家能够关注并公正地评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贡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赵翼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特别注意挖掘小人物的事迹,表彰小人物的气节,认为他们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做到了许多达官显贵做不到的事情。在赵翼的家乡,有一处阎典史祠。这位阎典史名叫阎应元,字丽亨,顺天通州人。明末崇祯时任江阴典史,崇祯十七年(1644)升任英德主簿,因道路阻隔,寓居江阴。顺治二年(1646),南京及江苏各城皆为清兵所占,阎应元聚众守江阴80余日,抵抗清兵24万,使清军付出了7万多人的代价。最后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对这样一位位不过典史的县级小吏,赵翼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乾隆十一年(1764),青年赵翼写下了《题阎典史祠》,精练地叙写了阎应元抗清的过程。“明季虽多殉节臣,乙酉之际殊少人。将帅降幡早竖垒,公卿款表先趋尘。高门王谢献城亟,盛名巢由拜路频。何哉壮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以弘光小朝廷文武大臣的望风迎降衬托出阎应元的高尚气节。嘉庆七年(1802),76岁的赵翼再至阎典史故居,写下了《沙山吊阎典史故居》:“十三万命系君身,哪得山村做隐沦。报国岂论官最小,逆天弗顾运维新。断头巴郡无降将,嚼齿睢阳至食人。今日经过投袂处,百年犹觉胆轮阍。”赵翼的咏史诗里评论过很多历史人物,但两次写诗评论同一个历史人物的并不多,可见阎应元这位小人物在赵翼心目中的地位,也显示了赵翼评价历史人物的人民性。 赵翼在对大量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准则和方法,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传统史学的优秀遗产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参考文献: [1] 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赵翼。瓯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4]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