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中国正面战场初期的战略作战方向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军事历史研究》 余子道 参加讨论

四、战略作战主要方向转移的得失
    怎样评价战略作战主要方向和战略重心由华北移到华东对中国抗战的得失,这是一个至今仍然存在重大分岐的历史问题,值得研究抗日战史的同行学者们继续探讨。开辟淞沪战场为全国主战场,从军事战略层面而论,这一选择对中国军队是否有利?全国军队主力集中华东作战,这对于华北抗日军事的利弊和影响如何?淞沪战场成为主战场的结果,是不是真正把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改变为由东向西,从而构成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有利态势?“以战略促政略”的策略方针之成败得失又是怎样?凡此等等问题都需要加以深入的研讨。
    开辟淞沪战场,把战略重心置于华东,对中国军队作战是否有利?有不少论者对此倍加赞赏,誉之为战略指导上的“高超杰作”。他们认为,“以我(军)装备关系,不能在华北平原行决战,因此……以主力毅然使用于淞沪方面”,因为“就全国地形言,如当时在黄河流域与敌作战,殊不若在长江流域,利用湖泊山地,较为有利也”(注: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第9页。)“在淞沪开辟华东战场, 因有一二八抗战经验,河流纵横、湖沼密布、地形复杂的江南,对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不便,而且有国防工事的构筑”(注:刘凤翰:《陆军与初期抗战》,《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上册, 台湾黎明文化公司, 1986年版,第89页。),更利于中国军队的作战。但是,持相反见解的学者却以为:“就军事地理而言,国民政府把军队主力投入淞沪地区与日军决战,更是失策。”(注:李新、陈铁健主编:《从内战到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当然,对这方面利弊得失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而论。在江南作战,在兵力集结、交通运输、后勤供应、海空军支援等等各方面,比之在华北作战较为有利得多。当时国民政府统率的精锐部队之大部分布在黄河、长江以南;江南地区军事装备和军队供应的补给较为便利和更有保障;西南、华南的兵员、物力对前线的支援,华东较之华北要便捷得多,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对于南京中央当局的作战指挥关系而论,华东地区比之地方实力派各自为政的华北地区是大有区别的。
    但是,上海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并不居于中国大陆的战略枢纽地带,因而以淞沪地区为主战场在战略上难以起到转换全局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不能同具于东北地区与中原、华中、西北地区之间的战略枢纽地带华北地区相提并论的。因此,把全国主力投入淞沪地区,在战略方向上并无击中要害,并非为有利。正如当时任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淞沪会战开始后向南京统帅部明确指出的,“我(军)之重点在上海,虽胜利亦不能转移全战局,如在平绥线置重点,则可转移全战局而破坏敌人整个计划。”(注:《何应钦筹划军事有关会议的记录和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淞沪地区濒临东海,向内是一片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的狭小地带。上海市区又长期驻有日军,占有海空军绝对优势的日军,便于在此内外策应下实施登陆,又可收陆海空军联合作战之效,中国军队在这里作战极为不利。上海左边濒临长江东端,右边紧靠杭州湾,形成一个“凸”形边境,对于几乎没有海军、海防和强大炮兵的中国军队,日军有凸形边境可资利用,极利于从上海的左右两翼实施登陆,进行战略迂回包围。以此而论,把主战场置于淞沪地区是很不适宜的。至于说日军机械化部队在江南河湖江汊地区运动不便,然江南地区公路交通网大大优于华北地区,而河湖江汊又便于日军水上汽艇部队快速运动,从这方面看,也不能认为东战场比北战场为有利。更不用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又有长江航道直通内地,最便利于拥有强大海军的日本从国内增援,这与华北腹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役战术上,以淞沪地区为主战场都是失策的。
    那么,淞沪主战场的开辟对于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作战的影响和作用又是怎样呢?本来,华北地理形势对中国军队有利,领域辽阔的华北战场便于耗散敌军主力,实行各个击破。山西全境、冀察西部、热冀边境,都是山地,极有利于扬我之长而击敌之短。华北有着极为广阔的山地和平原,只要实行正确的军事政治政策和战略战术,是有可能阻滞敌军攻势,使其深陷泥潭而不敢贸然南下的。如果中国统帅机关能充分认识华北战场的重要意义,主动地利用华北广阔领域和有利地势,将主战场置于华北,并凭借黄河天险阻敌南下,是可能在华北消耗更多日军、保守更大地域和争取正面战略防御更长的时间。
    开辟淞沪战场,调集重兵于华东,虽然使日军不得不转用兵力,减轻了华北战场中国军队的压力,但是这只是战略重点转移给华北战场带来的影响的一个侧面。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原定使用于华北的大量主力部队转用于淞沪战场,以致华北第一线兵力不足,平汉、津浦两线北正面防线空虚,亦给山西战局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正如当年曾参与指挥淞沪会战的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在战后的总结中指出的,“战争的重点本是置于华北,也就是在该地,最高军事当局原来打算发动一次决定性的大攻势。如果采取此项方针,就应该避免将最好的部队投入上海战场达数月之久,而且大量地在此消耗。”(注: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关于上海战役的报告》,傅宝真译,德国军事档案局。)由于兵力不足,作战指导方针的失误和部队素质不良,华北正面防御难以维继,侧翼反击和进攻更无由实行。对于关系华北战局的关键之战-南口、张垣之战,未能投入重兵夺取胜利。南口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平西山地又未屯积机动兵力,以致正面防御无力,右翼门户洞开。8月下旬, 与淞沪战场大战掀起第一波段高峰的同时,日军先后攻占战略要地南口和张家口。接着,日军在北宁、平绥两路,平、津、张以南以西300 公里正面完成战略展开,造成全面进击华北的态势。9月间, 正当淞沪战场第二次大规模增兵之际,华北日军突破同蒲路和平汉路,河北、山西两省战略走廊洞开,华北战场的中央战线宣告瓦解。这一过程是同中国统帅机关把战略重点由华北逐步转到华东的过程同时发生的。直到10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决定组建第十军时,才下令从华北抽调2个师团和1个旅团转用于华东战场,这时,中国军队在华北战略枢纽的山西已遭到严重失败,河北全境大部陷于敌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