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自然科学史研究》 韩琦 参加讨论

即使到了18、19世纪之交,像安清翘这样的历算研究者,也对徐光启采用西法略有微词:“明季当数学废弛之际,西洋乘其虚而入,尔时守古法者拘于成见,不能变通以兼收西法之长,而讲西法者又为西人所惑,每执新说以诋諆古人,水火交争,聚讼不休,良可叹也。其时知数者首属徐文定,然文定亦几为西人所惑矣。所谓镕西方之巧算,人大统之型模者,亦徒有其说耳。”([34],49页)安清翘是清后期少数敢于反对“西学中源”说的代表之一[35],他有感于“西法始入中土,中土人多疑之。及其法盛行,则又悉从其说。梅勿庵兼综中西,遂有西法传自中土之论。”于是提出“西法不必传自中土”,对梅文鼎《历学疑问补》论证西传的四个证据逐条加以批驳。最后他主张“愚谓天无中西之异,言天者不必存中西之见,遵西法而轻诋古人者,妄也!守中法而不知兼收西法之长者,拘也!守中法而并攘西法为已有,其亦可以不必矣。”([34],51-53页)安清翘能够对当时流行的看法提出批评,有违正统之论,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实属大胆之举,可惜这类看法在当时非常少见。
    在乾嘉时期乃至清末,上述对于西学的观点有的被继续阐扬,有的被改头换面,有的逐渐被人淡忘,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西学的冲击下,晚清“西学中源”说曾盛极一时,而“心同理同”说、徐光启“镕西方之材质,人大统之型模”之看法相对来说提得较少,张之洞等人所宣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成为晚清学习西学的基调,主导了19世纪晚期,并影响到20世纪初的西学观。
    无论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说,还是“礼失求野”论,都没有像康熙、梅文鼎那样明确谈到源头的问题,更没有像梅文鼎那样,在《历学疑问补》中给出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因此这种心态的转变,尽管只是一步之差,却反映了明末和清初学术氛围的很大转变。“礼失求野”说与“西学中源”说,是一种说法的两个方面,“西学中源”说则是由“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求野”说发展而来。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西学中源”说一直要等到1690年前后,由于康熙的提倡和梅文鼎的附和,才成为影响清代学术转变的主流,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晚清。
    注释:
    ① 此处“一二株守旧闻之士”,应该是指杨光先等人。万斯同《石园文集》卷7“送梅定九南还序”也对如何看待西学、中学发表了看法,称:“乃世之好西学者至诋毁旧法,而确守旧法者又多抉摘西学之谬,若此者要未兼通两家之学而折其衷也。”
    ② 值得注意的是,和“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求野”说同时,还流行“心同理同”说。关于从“心同理同”说向“西学中源”说的转变,参见参考文献[35]。
    原文参考文献:
    [1] Han Qi.Astronomy,Chinese and Western:The Influence of Xu Guangqi's Views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A].Jami C,Engelfriet P,Blue G(eds).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1562-1633)[C].Leiden:Brill,2001.360-379.
    [2] Mungello D E.Curious Land: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
    [3] 葛荣晋.中日实学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 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史[M].中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 (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A].卷11.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Z].第15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356-357.
    [7] 熊三拔.表度说[M].影印本.天学初函(五)[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8] (明)方孔炤.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M].卷7.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Z].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7-148.
    [9] 张永堂.明末方氏学派研究初编[M].台北:文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7.47.
    [10] 冯锦荣.明末清初方氏学派之成立及其主张[A].山田庆儿.中國古代科学史论[M].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9.178.
    [11] (清)方以智.游子六《天经或问》序[A].浮山文集后编[Z].卷2,页16.康熙此藏轩刻本.
    [12] (清)方以智.物理小识[M].康熙甲辰(1664年)刊本.页25.
    [13] (清)揭暄.璇玑遗述[M].刻鹄斋丛书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