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斯诺中国研究的动因探源(3)
诚然,对于费正清和斯诺,我们还应当进一步从社会和文化思潮背景上进行探究,才能更深入了解他们到中国后思想上所产生的巨大变化。 由于异常强烈的个人成就欲和家教以及环境的影响,费正清的言行常常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从历史上看,功利主义是把个人利益置于核心地位的一种思潮。他常以个人得失为评断事物的标准和行动的依据。功利主义思潮跟美国文化传统结合,使美国人的功利主义带上了更加善用机遇、务实、讲求实际利益的色彩。他总结以往的人生经验时说:“谋求在社会上立足,多半有点像一种游戏,成功与否,取决于面前的铺路石。”(注:《费正清自传》第3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他一到中国,当即尊奉这一信条,巧妙地为自己成功“铺路”。首先,他借重未来岳父、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坎农与北京协和医院的关系,辗转引荐,居然以一个研究生的身份,一下子切了中国一流学者胡适、丁文江、蒋庭黻等社交圈,吸取高水准的学术影响。其次,结识一批具有丰厚文化素养的留美学者,如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钱端升等,多方提高自己中国文化素养。再次,借完成英国剑桥大学论文的机会,利用英国在中国海关的巨大权力,通过英国外交机构出面,到各通商口岸领事馆查阅原始档案,并借机周游华南沿海一带,广泛考察中国社会,为自己研究中国获取大量感性知识。可以看出,费正清的种种谋划,意在尽快完备研究中国的主观条件,以便回哈佛谋职与发展。 异于费正清的动机,斯诺到中国,只不过是环球漫游的一个部分而已,他原只想在中国呆六星期,结果却一延再延,以至在中国生活了13年,把自己的生命跟中国革命紧紧联结在一起。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主要是人道主义精神引发的结果。 斯诺的人道主义思想,除受先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熏陶外,还受书籍的影响。斯诺的先人,经历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独立的建国历程,他的玄祖威廉姆·斯诺就参加过革命战争,后来安家于肯特基州。斯诺常常为肯特基自己老家没有蓄奴而特感骄傲。他最喜欢的作家是马克·吐温。马克·吐温那种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奴役黑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很早就对斯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对他思想也产生过影响。如雨果、肖伯纳、杰克·伦敦等。尤其是雨果的《悲惨世界》,更强烈地激发了他对“贫贱”者的人道主义同情。他说:“我读了《悲惨世界》,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一些‘外国的’人物,使我想起在夏季冒险期间遇到的一些工人和失业者。对社会名流来说,他们只是些叫化子,可是我喜欢他们。”(注:约翰·马克斯韦尔·汉密尔顿:《埃德加·斯诺传》第17页,学苑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同时,这本书还启迪他触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层思考。他说:“雨果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各种观念以及重大道德问题的陌生世界,使我关注起遥远的动荡年代的历史。(注:《斯诺文集》(一),第35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他归结出促成他中国之行的原因:一是冒险游历的欲望;二是读了《悲惨世界》。 斯诺到了上海,告诉雇佣他的报纸主编:“我对中国一无所知啊”,“我只打算在中国呆六个星期,不再多住了。”(注:《斯诺文集》(一),第35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但是,人道主义思想不断地激发了他的良知,一次比一次深刻地掀起他感情的波涛,以至振撼了他的灵魂,使他改变了初衷。这种变化,是他对中国人民苦难从浅表了解,到深入认识,直至理性感悟的过程。 初到上海,他同许多西方人一样,对这个东方巴黎的喧嚣与繁华留下肤浅的观感:“上海就是中国”。但在此的所见所闻,渐渐搅乱了他的心境。他跟环境的矛盾与冲突日渐加深,为此还遭到某些人的强烈攻击与毁谤。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对“人”观念的迥异所引发的。比如,看到有的电梯只准外国人用,中国人不得入内;一些俱乐部、公司及外滩花园也不许中国人进入。对那些“优等民族”歧视中国人的做法,他感到厌恶,他的文章写道:“不可容忍的白人统治观念”,是对人的“公然的污辱”(注:《斯诺文集》(一),第2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结果遭到上海外国社团中一些人的谩骂、攻击,甚至叫嚣要把斯诺“赶出本市”。一次,他跟一位美国姑娘外出,撞上一个浑身着火却无人救助的中国人,情急之下,他毅然脱下新衣裹住那人灭了火,但却受到这位美国姑娘的嘲笑与奚落。后来,斯诺再也不愿意见这姑娘了。可以看出,牢牢扎根于斯诺思想深处的人道主义精神,已变成一种本能,使他不由自主地把不同民族,不同肤色,贫富不同的人,统统视为平等的“人”,给予应有的同情与尊重。斯诺的人道主义思想,使他的视线更多地投向生活底层的“人”。在上海,令他感触尤深的是,许多穷人的子女完全被当成货物一样买卖,男的当劳工,女的当奴仆、娼妓。饥荒或战乱时,卖儿鬻女情况更加严重,甚至饿殍遍野。他用沉重的笔触,记下了那些被剥夺了生存权者的惨状:“有一个租界,公共掩埋队不断出动,据报道仅1930年一年中,就‘埋葬了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了’两万八千多具在街头或河里发现的尸体--大多是婴儿--在以后的年月里,死尸的数字从未低于这一年,被卖作奴仆固然可悲,但有些人的命运比这更惨。”(注:《斯诺文集》(一),第6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过去,他只在雨果作品中间接地知道悲惨世界,如今,他却看到了现实中的“悲惨世界”,身心不禁为之震颤。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