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费正清、斯诺中国研究的动因探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 陈宇 参加讨论

使斯诺人道主义思想升华,并导致他人生发生剧变的事件是萨拉齐之行。萨拉齐是现属内蒙的一个偏远地方,而在当时,中国政治腐败,贫富悬殊,灾荒频频,民不聊生,萨拉齐正在闹饥荒。斯诺一路上所见,满日疮痍,全无生机,就像刚刚发生过一场火山爆发,甚至连树皮也被饥民刮光。他写道:“奄奄一息的人东一个西一个坐在或躺在自己家门口的台阶上,神精麻木。我在一处看到一个光着身子、骨瘦如柴的小孩,由于吃树叶和锯末充饥的缘故,肚子涨得像只气球。他使劲摇着他父亲的尸体,想要唤醒他。父亲光着膀子刚刚死在路上。……在我访问的两个城镇里,一年之内死掉的人约占全部人口的一半。死人如此之多,只能在城墙外挖一条沟掩埋了事,即使这样,要找到有气力挖沟的人也很困难。往往尸首运来不及掩埋就不翼而飞了。有的村子里,公开卖人肉。”(注:《斯诺文集》(一),第9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萨拉齐之行,是斯诺人道主义思想发展从量化递增到突变的一个转折点。斯诺总结说:“我到了戈壁滩南面的火城萨拉齐。在中国西北那个地方,我目睹了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饥荒,那场饥荒终于夺去了五百多万人的生命。这是我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在很长时期内,我见识过各种战争、贫困、暴力和革命惨象,这一情景是最令我震惊的一幕。”(注:《斯诺文集》(一),第2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这种“觉醒”与“震惊”,是人道主义引发的灵魂振撼。萨拉齐之行后,斯诺怀着更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广泛考察中国,亲历中国人民深重的苦难和社会动荡。他在枪林弹雨中采访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的浴血奋战;参与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到云南矿井了解被他斥为“罪大恶极”的童工奴隶制;他还访问了宋庆龄、鲁迅,多方了解中国社会。渐渐地,他的思想增添了政治色彩,甚至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同情。不过,他同情共产主义“倒不是出于喜欢共产主义的朋友,而是讨厌共产主义的敌人”。(注:《斯诺文集》(一),第165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之所以讨厌,是因为纳粹希特勒“否定了甚至人类的兄弟情谊原则,颂扬野蛮行径和血腥的迫害”(注:《斯诺文集》(一),第165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他谈到自己思想变化时还表白:“给我以社会主义逻辑的影响的不是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也不是毛泽东。”(注:《斯诺文集》(一),第166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对他产生极大影响的却是肖伯纳费边派和平主义缓和渐进的历史观。他申述道:“是肖伯纳使我相信,人类的进步能够超越相互掠夺的阶段”,“合作可以取代现有弱肉强食的经济制度”,合作也是“人类继续生存的必由之路”(注:《斯诺文集》(一),第166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不难看出,他的思想确有很大变化,但其出发点,仍然是人道主义思想。
    当斯诺不由自主地参与中国人民斗争事业的时候,费正清正在北平的书斋里埋头史卷,撰写论文,创造条件,一步步地迈向哈佛大学中国学术开拓者的殿堂。他在中国接触的主要是学术界上层人士。交往的多是留美自由派知识分子和传教士以及通商口岸领事馆人员。他留迹的地方,多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胜地。他不像斯诺那样广泛接触中国严酷的现实生活。因而这一时期费正清眼中的中国,更多还是他历史文化视野下的东方古国。在中国期间,他利用中国独有的文献资料,完成了第一篇博士论文。他对中国不像斯诺那样是投入者,而是一个以历史学家自诩的冷峻的观察者。他自白:“一个区域研究专家是一名旁观者,他有幸观察人世戏剧如何展开而又不落入俗套。”(注:《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第35页,知识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当中国政治状况日渐恶化,日本帝国主义威胁日加严重,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夫妻双双离开中国。其时心情如他自述:“我们觉得自己像老鼠一样匆匆地逃离即将下沉的船只。”(注:《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第36页,知识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哈佛讲坛,去筹谋自我设计的“费正清事业”。
    至此为止,费正清和斯诺对中国的认识,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向的把握,还只是初始阶段,还不能决定他们日后在中国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就他们原本的思想与意识而言,他们都欣赏费边社温和的渐进论,他们都寄希望于国民党。一直到日本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并最终挑起侵华战争,他们亲身经历了这段动荡的政治风云,目睹了国共两党所作所为,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斯诺冲破层层封锁,到陕北根据地考察,跟中共领导人直接接触,才使他的一生,跟中国革命真正融合起来。他说:“当我后来与这位新救世主--他的名字叫毛泽东--结识之后,我的命运便与这一事实联结在一起。”(注:《斯诺文集》(一),第25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斯诺红区之行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费正清奉召暂离哈佛校园,到美国驻华使馆工作。由于广泛接触了战时中国社会,有机会跟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各方人士交往,了解到民心所向,他凭历史学家特有的敏感与洞察力,相当准确地判断出国共两党兴衰与权力消长的必然趋势,思想取向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谈到战时这段重要的经历,他说:“它使我走出书斋,投身世界事务之中,并显而易见地重新塑造了我。”(注:《费正清自传》第21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费正清和斯诺这两个普通的美国人,在美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孕育下,由“远方崇拜”的诱发,产生了外拓性的人生追求。而后,一个由功利主义驱动,一个以人道主义发端,在中国剧烈的政治变动中,锻造并成就了个人的功业。可以说,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及其多蹇的历史,为他们发挥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巨大的历史舞台。是中国,为美利坚合众国造就了两个世界名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