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伟大的创造:联产承包与撤社建乡(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党史》 刘文耀 参加讨论

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改革发展--几点启示
    四川农村改革,从微波细漪迅速变成洪波巨澜,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迅猛发展。几年时间里,带来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带来了农民物质生活、精神状态的很大改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心情舒畅,意气风发;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到1984年,农村呈现历史最好形势。与1976年相比,粮食总产量(407.9亿公斤)增加153.75亿公斤,增长60.48%;粮食亩产量(278公斤)增加115公斤,增长70.5%;人均占有粮食增加215.5公斤,增长117%,第一次突破400公斤大关;生猪存栏(5670万头)增加2000万头,增长54.99%。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总产值(671.1亿元)增加396.98亿元,增长114.8%;其中农业总产值(275.79亿元)增加127.34亿元,增长97.95%。按农户典型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总收入(414元)增加209元,增长约2倍;人均纯收入(286.76元)增加201.76元,增长2倍;其中来自集体经营的收入(13.13元)减少约4倍;而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244.8元)增加214.8元,增长7倍多。农村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地方开始进入小康;队营为主、统负盈亏的经营形式已经为户营为主、自负盈亏的经营形式所取代;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专业化、市场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回顾与思考四川农村改革的历程,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
    一、农村改革是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迫切要求,是农民群众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自觉行为。“文化大革命”前,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在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面对国家的现实,不要脱离国家的现实;面对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过去因为缺乏群众观点,经济管理不民主,主观主义、命令主义、瞎指挥,压抑了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农村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停滞不前。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我们党从人民利益、人民愿望和人民意志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满足了人民愿望,凝聚了人民意志,保证了人民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使农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体会到主人公的权利和地位,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改革、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长期被极左路线、极左思想压抑束缚的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和发展。
    二、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基层政权体制的改革形式,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比较、在比较后作出的选择。体制改革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变化了的生产关系符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现状和农村生活方式现状,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962年时邓小平在谈如何恢复农业生产时就说过:“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在农村改革进程中,从废除评工记分开始,五定小包工、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从不合法、半合法,到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生产关系、管理体制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邓小平所说: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
    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最了解生产实际,最了解生活实际,对极左路线、极左思想的危害感受最深,对群众的意愿了解最透,对自己肩负的责任认识最切。因此,对农业和农村改革,他们要求最迫切,思想最解放,行动最坚决。他们在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充当了先锋、骨干作用。他们中一些同志也因此而在改革的进程中遭受过挫折和伤害。邓小平说:“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农村改革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今后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仍将继续证明这一点。因此,邓小平殷切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
    四、理论来源于实践,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领导的方针政策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方针政策指导正确的实践。正是在农村改革的历程中,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党的基本路线走向成熟,全党的思想走向成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渐清楚,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的方针政策逐渐明确。同时,党的各级领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及时研究总结群众的创造,及时总结群众的经验,及时修订政策和措施,正确地领导、推动、规范群众的改革。可以说,农村改革成功,是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相一致、领袖的理论智慧和干部的政治勇气、群众的创造精神相凝聚的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
    五、农村的改革,是亿万农民在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亿万农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全面改革、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农村改革的成功,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基本路线的确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