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长白学刊》 郭永学/吴祖鲲 参加讨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爆发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陆续创立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到抗战结束时,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发展到19个(注:《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5页,注一。)。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巩固根据地的必要条件。“培养大量的边区知识分子,是今天边区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之一。”(注:《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7页。)而人才培养要通过文化建设的发展来实现。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动员广大群众来参加和支持抗日战争这一伟大的人民战争。因此,根据地文化建设是当时革命的重要问题,是革命和战争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抗日根据地文化的直接源头是苏区文化。其文化建设是苏区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廷伸。苏区文化是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诞生的,又是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培育起来的。从文化思潮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根据地的工农兵文化思潮,是左联时期出现的大众文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继续。它们产生和发展的地域和时期虽然不同,但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注:《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4卷。)苏区文化是根据地文化的思想资料前提,是抗日根据地文化的一次预演。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诞生的苏区文化,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战斗性,以及环境所要求的通俗化和“军民共建”等,几乎是抗战开始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的共同特征。
    党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各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制定了较完备的方针、政策,实现了有效的文化控制和较完善的文化整合。党中央把文化宣传当作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在党的组织中设有文化管理部门,在政府中成立文化管理机构,运用行政手段促进文化建设。《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和军队“应对全部宣传事业、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作有组织的计划与推行,用以普及与提高党内外干部的理论水平及政治水平,普及与提高抗日军队抗日人民的政治水平,要使各根据地干部、军队与人民的理论、政治水平高于全国各地……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作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11册,第488页。)各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某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对边区文化教育政策做了全面的论述。同年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对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又作了如下决议:“边区文化教育必须立足于进步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斗争。”(注:《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161页。)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文化教育决议案》。这个决议规定了“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1)发挥高度的民族精神,加强抗战力量。(2)培养健全的军事政治干部,领导抗战。(3)造就专门技术人才,建立抗战时期各项事业。(4)培养热烈的新青年,扩大民族革命的基础势力。(5)提高一般民众的文化水准,并增进他们的健康。”(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1版,上册,第21页。)1940年8月,山东各界代表联合大会选举成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会议制订了《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和《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规定:“普遍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培养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活动及提倡正当娱乐”(注:《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4年第2期,第17页。)。
    党的指示文件和各根据地政府颁布的文化法规,是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它不仅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性质、任务,而且从根本上划清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文化事业向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正确方向,并且较为全面、准确地规定了抗日根据地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也日益巩固和壮大,为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边区政府的建立、参议会的召开、“决议案”的颁布和理论的探讨,使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行政网络,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各项具体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处在战争环境而且过去文化大都比较落后的根据地,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对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有了较大提高,认识到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与文化工作的开展是紧密相联的,是互为推动的。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了,文化工作才能得以开展,而文化工作的开展又使群众的解放更彻底一步。政治经济的解放是根本性的基础,文化教育是为它服务的,又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受它的发展程度及各种具体情况的制约。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热潮高涨起来,“大批群众由于政治上翻了身,已开始急切要求在文化上翻身”(注:《华中宣传大会总结报告》,载《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第63页。)。这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又奠定了理论认识和群众基础。同时,“我们在各方面都创造了许多适合国情乡情的和时代需要的经验典型。”(注:《华中宣传大会总结报告》,载《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第63页。)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