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治生与行道:元初科举停废与南方儒士之易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周鑫 参加讨论

另一类是宋末元初隐居讲学的儒士。笔者已著文讨论过宋末元初隐居讲学的抚州儒士。(26)此处另举两例。黄友梅(抚州乐安人,1221-?)少负文名,淳祐十二年(1252)即领乡荐,元初隐居讲学,“尝曰:‘无所不知为富贵,吾弗能已。无取于人谓之富,无辱于人谓之贵,其庶乎?’自是视势利荣艳、人所翕翕以热者,不啻如弃涕唾。惟誓笔砚,共保岁寒”(27)。他再三谆告子孙:“读圣人书,为君子儒。”艾性夫(抚州临川人)诗名早著,与兄艾叔可、艾宪可并称临川三艾,咸淳九年(1273年)中乡贡。元初家赀荡尽,“阖门教授,执经者盈门”(28)。他虽然屡屡哭穷,却以圣贤自期,“要知古圣贤,贵在素贫贱”(29);在《雪尽》诗中更是自明心志,“时危从道丧,不敢弃儒冠”(30)。艾性夫同样期望教授乡里的儿子艾良异能够克绍儒业。至元二十五年(1288),艾良异利用积攒多年的束修新葺小堂一间。艾性夫在欣喜之余给儿子写了首勉诗:
    旧庐毁于乱十年矣。吾老他寓,每不能再葺。戊子冬,良异聚芸人之资,自构小堂,因以勉之。
    袖里莫忘无恤简,墙头犹有孔明桑。地灵旧日钟文气,且要扶持此脉长。(31)
    此诗首句“袖里莫忘无恤简,墙头犹有孔明桑”可堪把玩。“袖里莫忘无恤简”,用的是晋国赵简子书训诫之辞于简令二子诵习,少子无恤袖简勤读的典故。(32)前半句似可解为艾性夫劝谕儿子莫忘读书。“墙头犹有孔明桑”说的是诸葛亮廉介自持,实因成都桑土富饶,子弟衣食自有余裕的故事。(33)后半句似可释为欣慰儿子治生有道。总括来看,艾性夫期望儿子能够克绍儒业,但他亲身体验到贫困生活的种种不堪,并不希望儿子继续乃父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固守本业的他对投身易业潮流、奔走衣食的儒士非常同情。他在一篇题为《与图书工罗翁》的诗作中写道:
    木天荒寒风雨黑,夜气无人验东壁。天球大玉生土花,虞歌鲁颂谁能刻。翁持铁笔不得用,小试印材蒸栗色。我今白首正逃名,运与黄杨俱受厄。藏锋少俟时或至,精艺终为人爱惜。固不必附名党锢碑,亦不必寄姓麻姑石。江湖诗板待翁来,传与鸡林读书客。(34)
    此诗开篇描绘出一幅冬夜凄寒的景象。以雕版刻字为业的图书工罗翁在这种景象中登场,显得异常落魄。第三句“翁持铁笔不得用,小试印材蒸栗色”意蕴颇深。它可能本指罗翁雕工高超,请他治印是屈才小试;更可能暗指他怀才不遇,不得已易业治生。艾性夫自感身遭厄运,才不及试,“我今白首正逃名,运与黄杨俱受厄”。他希望罗翁能够得遇时运,伎艺得到众人的认可,“藏锋少俟时或至,精艺终为人爱惜”。艾性夫同情易业儒士屈才易业的处境、认可其职业伎艺的态度在元初克守本业的抚州儒士中并非特例。在吴澄(抚州崇仁人,1249-1333)、何希之(抚州乐安人,?~1337)二人的文集中,保存有他们写给柳士有、吴升、董起潜、王谦道、熊景先、陈景和等人的题记和赠序。细读这些题赠的文字,或许能够更加清楚元初抚州儒士,无论是固守本业还是改易他业者,对待儒士易业的态度与看法。
    元初易业的抚州儒士与新职业的关系或是早已兼习,或是半路改习。但饶有意味的是,无论何种情形,吴澄、何希之在写给他们的赠文中都会夸赞他们的职业伎艺,颇契合艾性夫诗中“精艺终为人爱惜”之意。如经商润屋的吴升,吴澄在《逸老堂记》中称赞他“试辄效,为辄成,而家以肥”(35);何希之则在《送吴士英并序》中称赏他“士英吴君少而驰惊于场屋,壮而汨没于风涛,世故所婴熟矣”(36)。舍儒习医的董起潜,吴澄亲身体验过其高超的医术,不仅在《送董起潜序》中径称其为“十全之医”(37),更在《赠医士章伯明序》中声言,“(澄)年十五六时,始与人交际,逮今七十年。自神京辅畿、通都会府以放乎天下,所闻有名之医,已往者不可见矣。所见可用之医于千百人中,仅得二人焉。而皆在吾郡,一曰董某起潜,一曰章晋伯明”(38)。精通葬术的王谦道,吴澄在《地理真诠序》中直接援引前辈“儒家之术、术家之儒”(39)的赞辞。肆力于医的熊景先家世儒医,吴澄在《伤寒生意序》中称道他,“医亦世传也,然脉理明晰,法审疗疾无不愈,进于工巧,盖其所自得多矣”(40)。值得注意的是吴澄对柳士有的评断:
    余谓士有之业虽易,而不离文字间,是亦无忝于其先。然此事,政未可以小伎目,视昔所业尤难焉。难有三,识字一也,善书二也,工于用刀三也。
    吴澄觉得,柳虽易业刻字,但并未离弃儒业,且刻字亦非雕虫小技,甚至难于攻习时文。他认可的显然并不只是柳士有的个人伎艺水平,而是直指刻字伎艺本身。吴澄对葬术、医术的认可更不是“坐言”口头夸赞,而是“起行”亲自研求,“余评诸家地理书,郭氏《葬书》虽不敢必其为景纯之作,而最为简当。俗本亦复乱之以伪,余黜其伪,存其真,才千余字”(41);“予喜读医书,以其书之比他书最古也。喜接医流,以其伎之比他伎最高也”(42)。
    吴澄认可葬术、医术的言行实受宋末元初抚州儒士研习葬术、医术学风的熏陶。儒士兼习葬术在宋末抚州早已蔚成风气,“极于宋末,儒之家家以地理书自负,途之人人以地理术自售”(43)。迤入元初,此风仍炽。游德昭(抚州乐安人,1249-1311)自少读书能文。元初他不仅治生有道,还善习相地之术,“善察地理,暇日杖履从容求佳山水处。登高望远,悠然自适,人莫能测也”(44)。余斗祥(抚州金溪人,1234-1312)白天总理家务,晚上秉烛夜读,“夜灯犹不废书,下至伎术亦且通习”(45)。他“平生无他好,唯适意佳山水”,相地之术估计即是其通习的伎术之一。吴应祐(抚州崇仁人,1243-1292)元初深自抑晦,善保家业。他喜究各种伎艺,经常与吴澄往来谈论心得,“虽小技曲艺,悉精究底里。余少亦喜杂学,每过余,谈论必竟日言,言皆有裨益”(46)。吴澄学问淹博,贯通经史,还精通术数、音律等学,亲自删定郭璞《葬书》。(47)他所喜的杂学、与吴应祐谈论的小技曲艺很可能包括葬术。吴澄认为,儒者既然讲求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就当泛滥群书,涉猎杂学,“通天地人曰儒,一物不知,一事不能,耻也。洞观时变,不可无诸史;广求名理,不可无诸子;游戏词林,不可无诸集;旁通多知,亦不可无诸杂记录也。而其要,唯在圣人之经。圣人之经,非如史、子、文集、杂记、杂录之供涉猎而已”(48)。“宋祚讫,儒科废,犹以旧举业训子”的吴德夫(抚州崇仁人,1250-1329),“若阴阳家小伎、若卜日、若卜宅、若推人生休咎,靡不旁究”(49),吴澄对他的评价即是“允为通儒矣哉”六字。游德昭诸人对学问的体认虽不及吴澄,但明显都是出自个人的学问爱好、通过观览地理葬书习得葬术。而郑松(字特立,抚州乐安人,1235-1307),在读经研史之余,更直接“从葬师得葬术”(50)。这种师友关系的缔结更鲜活表明儒士对葬术伎艺之认可。
    与探求“送死”之道的葬术相似,专精“养生”之道的医术亦得到宋元抚州儒士的青睐。(51)李季度(抚州崇仁人)与吴澄交情笃深,被吴澄视为异姓兄弟。(52)他早年勤治举子业,元初科举停废后一方面勤学作诗,“才赡思敏,所作诗甚富”;另一方面勤读医书,旁通医术,“季度儒流,傍及方伎。涉猎长生之说,精专救死之术”。李季度尽管精习医术,却没有凭此改善家计,而是注释医书示人门径、施用医术救济乡人。曹原杰(抚州临川人,1245-1306)的生平行事与李季度相仿,他“少习进士业,恪共子职,应务中伦。壮岁翫医家书,有以疾告,必馈之药”(53)。李季度、曹原杰旁习的医术也就不仅如同葬术是格物致知之方,更是济人利物之务。医术俨然成为儒士彰显儒学教养、践行儒道的新辙。这种想法在名儒与兼习医术的儒士的文字交往中虽然没有言明,但在他们给易业为医的儒士的赠序中却阐述得非常清楚。它正好构成吴澄等人肯定易业儒士儒学教养的重要理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