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徐凯 参加讨论

大凡改朝换代的初期,前代官僚士大夫等遗民似有一种情节,即痛定思痛,反思本朝兴亡的利弊得失,寄托一种哀思之情。而新朝君臣也格外重视前朝之鉴,以免重蹈失败的覆辙,以维系新生政权的长治久安。明清易代,也不例外,检讨明亡之因仍然是清朝一个较长时期的热门话题。而清人对此关注程度之高,不亚于历代王朝。换句话说,明史对有清一代影响深远。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在元末红巾军起义的烈火之中诞生,发展壮大。历时276年之后,这座王朝大厦又在明末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焰里轰然倒塌,化为灰烬。明朝灭亡是一桩历史大事。清前期,人们探索明亡成因已成为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其中主要有三部分人:(1)思想文化界学人,内含部分明代遗民等。诸如傅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颙、唐甄等,解析明亡历史,以犀利的笔锋,痛斥君主专制之弊。他们的主张无疑具有民主思想的色彩。不少史家如谈迁、张岱、谷应泰、查继佐、傅维鳞、计六奇、全祖望、赵翼等考订史籍,探研明史,著书立说,多方揭示其亡的经验教训。(2)清代政界名臣。例如,魏象枢、魏裔介、汤斌、陆陇其等进谏之时,多举明朝案例,以便引起皇帝重视,巩固清朝一统天下。(3)清初列帝。他们对明朝历史尤为重视,除了用近百年时间编纂《明史》并钦定之外,圣祖玄烨、高宗弘历多次南巡,均拜谒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盛赞功德,探析有益治道。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圣祖特别叮嘱纂修《明史》之臣:“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史事,应详加参考,不可忽略。”① 可知此三朝的得失对满洲贵族政权巩固的价值。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月,弘历在养心殿存贮书内,检得明季寺人所撰的《明朝宫史》一书,认为此书“文义猥鄙,本无足观”,原不堪采登册府,因有明一代,“秕政多端,总因阉寺擅权,交通执政”,宦官“生杀予夺,任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乾纲不振”。他每当读到宦官流毒事迹,甚为痛恨,下令将此书交总裁官,照依原本,抄入《四库全书》,“以见前明之败亡,实由宫监之肆横”,以此“为千百世殷鉴”。② 清代君主以明亡为鉴,宗旨明确,就是拨乱反正,兴国安邦。
    清前期,上自皇帝、官僚,下至学界文人,均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明代“社稷沦亡,天下陆沉”之因。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见解:(1)亡于流贼;(2)亡于宦官;(3)亡于朋党;(4)亡于皇帝;(5)亡于民穷;(6)亡于学术。兹就上述之因,再作解析如次。
    一、农民军势如破竹,“宗社不守”
    明朝覆亡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军推翻的,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起义初期,各路农民军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独立地同明军交战。崇祯六年(1633)十一月,农民军履冰渡过黄河,将反抗斗争推向河南地区。明朝鱼烂土崩,不可复故。清人吴伟业指出,统治集团惊呼此为“渑池渡”,“此中原之所以溃,国家之所以亡也”③。这也标志着明廷围剿农民起义的失败。崇祯八年(1635),农民军十三家、十八寨、三十六营、七十二营等会聚河南荥阳,各路农民军共商作战大计,由分散的各自为战走上联合行动的道路,史称“荥阳大会”。这是农民起义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农民军反守为攻,由被动变主动,集中力量重创明军,多次取得大捷。
    明末农民战争起于陕西,横扫中原,席卷西南,威震东南。李自成、张献忠率众起义以来,明朝陷入窘境,“材(财)富绌于吴、楚,士马毙于荆、襄,民命涂于中野”。于是“瓦解土崩,一蹷而坏”④。清人谷应泰将此事比作犹如一人之死,张献忠絷其手,椹其胸;李自成刺其心,扼其吭。经过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力推翻了明朝。前代遗民多对亡国扼腕叹息,“然则颠覆之祸,固当责之庙算欤”⑤。明朝“宗社不守”,固然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军所为。但是,论者却说,明并非亡于“流贼”,而是亡于某某因素。这就表明识者透过历史现象,探究事务变化的本质。亦间接地论证,农民军的胜利正是利用了社会各种矛盾势力,才推翻了明王朝的腐败统治。
    晚明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给入主中原的满洲贵族上了生动的一课。如何严加防范民众聚集起事,维护整个统治秩序的稳定,这是他们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四川陕西总督殷泰疏参纵容游民连直、不行查拏的地方官。圣祖指出,出于生计所需,允许小民跨省行医卖药。但对蓄意的奸恶之徒,越省游行,严行禁止。“若令其任意行走,结成党类,渐致人多势盛,即行劫掠,有害地方”。下令有司剪除恶乱之辈,不然“明代李自成即其验也,不豫为之计乎”?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月,地处偏僻山区的闅乡县革退扑役马现龙,抢夺贾世锡银两,因不服县差拘讯,纠约刘建业等,持械拒捕,伤死差役数人。高宗闻知,对聚众滋事,格外重视。他指明,设任地方,庸劣有司,一切姑息,即可酿成事端。所谓涓涓不息,流为江河。“前明李自成等,独非裁汰驿卒乎”!“此所关于风俗人心者甚大”⑦。民众一有聚事,清朝统治者就敏感地与明末“流贼”造反联系起来,而李自成的名字在他们心中已经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烙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