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徐凯 参加讨论

闻近日奏章,凡及矿税,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阙,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国敌,风驰尘骛,乱众麻起,陛下块然独处,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44)
    李三才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晚明财富高度集中于皇室、贵族、官僚和豪绅地主等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加剧,民不堪命,严重地威胁着江山社稷的安危。
    万历天启年间,天下灾荒饥馑,疾病频发,“同类相食,人死如乱麻”。任职饷司的杨嗣昌奏报岁饥,指出,淮北居民“食草根树皮至尽,甚或数家村舍,合门妇子,拼命于荳箕菱杆”。江南“灶户之抢食稻,饥民抢漕粮”,所在纷纭。荒歉所致粮价腾贵,苏州、松江等地,斗米长至百三四十钱而未已。从北到南,“顾瞻闾左,民穷财尽”(45)。顾炎武以农商之业,分析了明代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指出:至正德嘉靖初,与以往不同,“出贾既多,土田不重”,“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相互凌夺,各自张惶”;嘉靖末隆庆间,更加异常,“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富者益富,贫者愈贫”;及万历中期,“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有九”(46)。天启时期,陕西“连年赤地,斗米千钱不能得,人相食,从乱如归,饥民为盗由此而始”(47)。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军从者日众,大多数为贫饥之民。
    六、思想不清,“亡于学术”
    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解”的时代,也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一批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李颙、唐甄等,深感君主专制是造成社会危机的主要根源,他们高举批判的旗帜,激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48),平衡君臣和地方权力;要求改善与协调君臣关系,共理天下。明朝后期,在学界内,陆王“心学”异军突起,“士人多皆阴弃朱子而从之”。从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门户水火,相互攻讦,长期不休。一时传统的程朱学术思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王阳明一派的“心学”在学术上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容否定的。而后,王学末流空谈性命,且多出“狂放”之言,在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诸如李贽等人,蔑视孔孟的“绝对权威”,指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矣。”(49) 并强调:“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50) 他还尖刻地抨击尊孔潮流,“犹如一犬吠影,羣犬吠声,可笑之至”(51)。痛斥《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则为“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52)。李贽的“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举动,既不为明廷所容,也难为士人所接纳。
    清初一批名臣认为,学术的混乱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正如兵部给事中魏裔介所言,“自明季以来,风俗颓靡,僭越无度,浮屠盛行,礼乐崩坏”(53)。因此,他著有《圣学知统录》,极力倡言,大兴圣学:
    圣人之治,圣人之学为之,圣人之心为之也。今夫衡平则轻重不易,鉴空则妍媸不爽,而况人主之心静乎,天地之大览万物之衡也。故心得其正,则天下万事万物无有不得其正者矣;心不得其正,则天下万事万物终无有得其正者矣……“圣学以正心为要”,此可谓得学之本矣……学之要在正心矣,而心之所以正者,非学不为功焉……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一正君而国定,正其心之谓也。(54)
    熊赐履亦著《学统》等,阐述晚明社会风气衰退与学术不正有关。他们力谏朝廷大力弘扬“圣人之学”,明辨学术,以正人心。这些建策深得圣祖玄烨赏识。
    康熙年间,玄烨“崇儒重道”,定程朱理学于一尊。他指出:“今人果能如宋儒言行相顾,朕必嘉之。即天下万世,亦皆心服矣。”(55) 因玄烨大力倡导理学,汤斌、熊赐履、魏裔介、魏象枢、李光地、陆世仪、张伯行等一批理学名臣应运而生,他们以卫道士自居,将批判陆王“心学”视为己任,把促进皇帝尽心儒学,作为“当今第一要务”,并在“经筵日讲”上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护法大师在学术上并无创新之见,但他们从政治上着眼,将学术同政权巩固联系在一起,努力地为稳定清朝统治秩序服务,亦不无成绩。
    从学术视角剖析明亡之因的当属名儒李颙和理学名臣陆陇其。陕西大儒李颙指出:“天下之大根本,人心而已矣。天下之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晦明。”(56) 他亲历明清变故,痛感明末“亡国”、“亡天下”是学术思想混淆不清所致。而陆陇其的主张更激进一些,认为,“宗朱子为正学,不宗朱子即非正学”。他甚至将明亡归罪于王阳明“心学”的滥觞。陆陇其指明:
    自阳明王氏倡为良知之说,以禅之实而托儒之名……徧天下几以为圣人复起,而古先圣贤下学上达之遗法,灭裂无余,学术坏而风俗随之其也。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天下之人,恣雎横肆,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而百病交作……故至于启祯之际,风俗愈坏,礼义扫地,以至于不可收拾,其所从来非一日矣。故愚认为,明之天下,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学术之坏,所以酿成寇盗、朋党之祸也。(57)
    他认为晚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风俗愈坏,礼义扫地”,是王阳明“心学”弊端造成的。(58) 简而言之,学术的偏颇酿成流寇、朋党祸起,导致明朝衰亡。陆陇其翻检历代注释性理之书不下数十家,认为诸多释义过于枝蔓,去其缪戾,采撷发明章句集注者,陆续纂辑《四书讲义》、《性理大全》、《大学衍义》、《读朱随笔》、《困勉录》,以及《松阳讲义》等书,这些理学著述在当时社会颇具影响。陆陇其站在维护社会伦理纲常的立场上,竭力地宣扬程朱理学,批判陆王“心学”。这些作法与满洲贵族为稳定统治秩序、推崇理学的举措,一拍即合。他从学术上总结明亡的教训,观点新颖,而其言词似有过激之嫌。但他确为清朝崇儒重道,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清廷授予陆陇其殊荣,其死后,雍正二年(1724),从祀文庙。乾隆元年(1736),特谥“清献”,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职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