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徐凯 参加讨论

二、宦寺操持大柄,“祸国殃民”
    明亡于宦官之说,在清初十分流行。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的管束十分严格,立铁碑于宫门为戒,宦官不许干预朝政。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得到南京宦官的支持。登基之后,他背离祖训,重用宦官。宣德年间,设立内书堂,由大学士陈山教授宦官识文断字。从明中期起,宦官团伙与官僚集团,交替执政。自英宗到武宗时期,皇帝不理朝政,宦官王振、曹吉祥、汪直、刘瑾专权;从嘉靖至万历时期,系权臣张孚敬、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掌政,他们也要拉拢宦官。例如,张居正入主内阁,得到宦官冯保的支持。万历二年(1574),冯保自建生圹,张居正为之书写《司礼监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⑧ 足见二者关系密切。宦官多能掌控内阁,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均握“批红”之权,成为皇权代表,皆力压内阁一头。同时还掌管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打击迫害反对派。
    宦官尚拥有监军权,并受钦差出使等。宪宗朱见深时宦官汪直,怙宠立威,大臣皆屈膝。时有谚语曰:“尚书叩头如捣蒜,侍郎折股似栽葱。”⑨ 小太监阿丑擅长于表演相声,讽刺他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言外之意,不知有天子。武宗朱厚照在位十六年(1506-1521),依赖宦官刘瑾,北京城内外流传说,当朝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万历年间,四处派出矿监税使,掠夺工商业,激起市民罢市。天启时,熹宗热衷木作,魏忠贤专权达到巅峰。熹宗“呼魏忠贤为老伴,凡事委之,己竟不与”⑩。朝官人等皆称“九千岁”。魏忠贤还设立“武阉”,尽掌内廷兵权。明代内监“冒滥名器,蟒玉盈廷;子弟亲族,盘踞窟穴;政府言路,凭借奥援;羽翼腹心,势焰熏灼,驯至不可收拾”(11)。足觇宦官势力的嚣张到何种程度。
    清人谷应泰论道,明中叶,宠用宦官,“英、宪、武、熹乱者四世”,“非有王振土木之罪,汪直西厂之酷,刘瑾不轨之谋,魏忠贤闇奸之状,而潜窥意旨,驯致败亡者,无他”。(12) 宦官擅权,导致君臣关系日疏,内竖肆虐,加速朝廷衰落。清人张岱指出:“宦官之祸,种毒既潜,国与随尽。可不畏哉!”(13) 正如赵翼所言,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14)。
    清入关后,满洲统治者对明代宦官专政尤为重视,从制度层面上对宦官严加限制,“内庭法制,尤为严密”。顺治十年(1653),世祖将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改设十四衙门,再改十三衙门。十二年六月,世祖福临命工部立内十三衙门铁牌,谕曰:
    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执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板,世世遵守。(15)
    十八年(1661),复设准军事组织的内务府,将太监纳入上三旗管辖范围,收缴宦官权力,堵塞了他们擅政的渠道。
    康熙五十三年(1714)六月,圣祖指出:明朝“平日太监等专权,人主不出听政,大臣官员俱畏惧太监,以致误事”(16)。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月,高宗指明,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为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其“秩尊视元辅,权重视总宪”,以朝廷大政,付之刑余,“妄窃国柄,奔走天下,卒至流寇四起,社稷为墟”,并强调:“我朝家法,太监止供使令,从不许干涉政务。至于外廷臣工,尤当禁绝往来。若听其认识交言,实非善事。”(17) 满洲统治者将此纳入“家法”,告诫子孙世代恪守,以致有清一代没有宦官专权事件发生。
    三、朋党相互构陷,“士气浇漓”
    万历后期,神宗不问朝政,政务怠荒日甚。朝廷中枢机构官缺,长期不补。内阁只剩方从哲一人,帝以一人足办,不增补;六部堂官仅四五人,五十余员六科给事中止四人,十三道御史祗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朝廷陷入“职业尽弛,上下解体”的窘境。(18) 神宗宠信郑贵妃,专横跋扈的郑氏皇亲充斥朝廷,宦官又多聚集郑氏周围。大臣们既敬畏皇帝,又畏惧国戚和宦官,依违其见,无所建白。部分中下级官吏在政治上受到排斥,对社会现状不满。例如,被革职返乡的吏部郎中顾宪成等,目睹了朝政的黑暗,预感到市民阶层的抗争,农民的反抗,必将威胁朝廷的统治。为了拯救朝政危机,社会名流汇集东林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抨击宦官,形成一股政治势力,被反对派称之为“东林党”,并与非东林党的齐、楚、浙、昆等党进行论争。
    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争,主要围绕着“争国本”、李三才入阁、京察大计等展开。“迨‘国本’论起,而朋党以分,朝堂水火矣”(19)。天启初年,“东林势盛,众正盈朝”,“中外忻忻望治”(20)。四年(1624),时局突发逆转,非东林党麇集在魏忠贤身边,官僚顾秉谦、魏广征等人也献媚迎合,举朝若狂,形成“阉党”。他们宣布“东林榜”,大肆迫害东林党人,以致宵人正人,“皆以不敢言党而党愈炽,党愈炽而国事不可问矣”(21)。正直的官吏遭到残酷打击,阉寺宵小,浊乱朝纲,政局黑暗。他们将正直官吏撰成《点将录》、《天鉴录》,并将明哲保身、不附逆奄者归入《选佛录》。(22) 世上所谓清流者,则被一网打尽,造成“士气浇漓”,臣心涣散。清人指出:这场党争,“指以朋比,斥为伪学,窜逐禁锢,殆无虚日”(23)。其结果是双方“精神智术俱用之相倾轧,而国事坐误不暇顾”(24)。
    明末党争蔓延到清初政治舞台,出现所谓陈名夏与冯铨的“南北党争”,明珠与索额图的旗内政争,噶礼与张伯行、鄂尔泰与张廷玉等“满汉之争”,他们争权夺利,扰乱朝政。满洲统治者格外重视明末党争教训,倾力打击朋党。针对清初官员结党之弊,世祖福临命大学士王永吉纂修《人臣儆心录》八篇,以遏止朋党之乱,并御定其文。他在《御制序》中指出:“朕惟人臣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众美集焉;不正则为奸为慝,羣恶归焉。是故心者,万事之本,美恶之所由出也。”他历数了谭泰、石汉、陈名夏等横行跋扈、目无纲纪、背德植交、蔑法罔上等罪过,明确地提出:“观诸近事,复炯鉴昭,然足为永戒。”(25) 索额图与明珠二人,结党相倾,圣祖已有察觉。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召索额图等至乾清门,斥责党祸危害,指出:
    人臣服官,惟当靖共匪懈,一意奉公。如或分门立户,私置党与,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历观前代,莫不皆然。在结纳植党者,形迹诡秘,人亦难于指摘,然背公营私,人必知之。凡论人议事之间,必以异同为是非,爱憎为毁誉,公论难容,国法莫逭。百尔臣工,理宜痛哉!(26)
    圣祖力陈朋党之患,以国法不容,训诫廷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