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徐凯 参加讨论

世宗即位之初,继续弹压“太子党”等。雍正元年(1723)四月,特谕满汉文武大臣等,以朋党为戒,指出:“朋党最为恶习,明季各立门户,相互陷害,此风至今未息……此朋党之习,尔诸大臣,有则痛改前非,无则永以为戒。”杜绝朋党,他要求“以君之好恶为好恶,然后人人知改其恶而迁于善。君臣一心,国之福也,传之万世,亦有令名”。(27) 次年七月,颁布御制《朋党论》一文,陈述朋党诸种劣迹,指出:“朕愿满汉文武、大小诸臣,合为一心,共竭忠悃。与君同其好恶之公,恪遵《大易》、《论语》之明训,而尽去其朋比党援之积习。”(28) 以此严加防范,重点打击。高宗继承父祖衣钵,严加防范朋党,多次指明,明末党争,“人所痛恨,可为炯鉴”。“将来朋党之渐,其为国家之患甚大”,并将世宗《朋党论》等,“朔望令教官宣讲”(29)。他还果断地解决了以鄂尔泰和张廷玉各为魁首的满汉之争,稳定朝政。由于清初列帝措施得力,遏止臣僚结党为乱,乃至清朝有“朋党”之名,却无“党祸”之实。
    四、皇权旁落,“倒置太阿”
    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尔后列帝多平庸缺智,无所作为。宪宗在位二十三年(1465-1487),深居内宫,据说只接见一次朝臣,当大臣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之时,皇上已起驾回宫了。他宠恋比之长20岁的万贵妃,致使她肆虐后宫。孝宗朱佑樘在位十八年(1488-1505),接见了几次朝臣,官僚们已颇满意,称之为“有道明君”。武宗朱厚照私自出京,巡游山西大同等地;又出通州,经山东临清,游逛江南,为非作歹,骚扰民间。世宗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1522-1566),执迷道教,炼服丹药。神宗朱翊钧长期不临朝,不会见大臣,不批答奏章,致使大量奏疏“留中”。皇帝深居内宫,贪图安逸享乐,于是将大权交予内廷助手宦官,或外廷的帮手官僚,他们交替掌政,明争暗斗,乃至朝政混乱,局势不稳。张岱以明朝遗民自居,指出:嘉靖、隆庆二十年后,皇帝潜居不出,“百事丛挫”,又“贪呓无厌,矿税内时,四出虐民”。尤其强调万历四十六年(1618)前后,“池裂山崩,人妖天变,史不胜书”。他痛感“盖我明亡之征已见之万历末季矣”(30)。
    康熙四十五年(1706)六月,圣祖明确地指出:明季诸帝,“俱不甚谙経史”,(31) 不学无术。“平日太监等专权,人主不出听政,大臣官员俱畏惧太监,以致误事”。他以前朝为诫,指出:“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岂容假之此辈乎?”(32) 世祖、圣祖皆肯定庄烈帝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非亡国之君”。清人全祖望却认为,其性刚而自用,缺乏应变的灵活性,怙前一往,“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33)。高宗弘历在《国朝宫史·圣论》中云:“论者率谓,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似矣。而朕不谓然。”他阐述道:
    宦官之祸,汉唐来已然。顾其使宦官得志擅权,肆毒海内者,伊谁之咎也?明代皇城以内,外人不得入;紫禁城以内,朝官不得入。奏事者至午门而止,中外阻绝,判若天人。人君所与处者,若辈耳。凡监役、监军、要地、要务,非若辈弗任也,非若辈之言弗信也。导谀纵逸,愈溺愈深。中叶以后,羣臣有数年不得望见颜色者,而鬼蜮之计得行。遂使是非由其爱憎,刑威恣其燔炙,兵事任其操纵,利权归其掌握。倒置太阿,授之以柄,其失皆由于不与士大夫相接耳。(34)
    从中期以来,明朝列帝蜗居内廷,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皇权假借宠信宦官,倒置太阿,以致朝政混乱。高宗明确地提出:“伊谁之咎乎?”他解析道:
    胜国洪武,草昧初开,未尝不得之艰苦。而中叶以后,罔念厥祖,若正德之荒淫荡佚,恬不为怪;嘉靖、万历、天启之昏庸逸乐,阿柄下移,以致权臣奸宦,相继而擅威福,乱政害民。此数君惟知蒙业而安,于国事懵然罔觉,虽未及身而丧,不数传而驯至灭亡。使有能奋然振兴,追念洪武之旧固,励精求治,未必不可挽回于末造。而宴安酖毒,终于不可救药,自覆厥宗。殷鉴甚近,尤足为炯戒耳。(35)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明帝无作为,将大权假手于人,主要是君主的过失。高宗的论断正中明亡的要害。“干纲独断,乃本朝家法”(36)。清朝列帝事必亲躬,决不将大权假手于人。他们以前明败亡教训为戒,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到军机处,不断强化皇权,也使二百余年的清王朝未曾出现过皇权旁落的现象。
    五、闾阎之匮,“民穷而盗起”
    明初的各项制度详严,成祖登基,发生了变故,出现宦官执柄,官僚掌政的局面。明朝礼部尚书冯琦说:“本朝之患,不在外戚,不在宦官,不在大臣,不在藩镇、夷狄。它日所为国家忧,惟在宫府之隔,闾阎之匮耳。”(37) 清人计六奇指出:明朝“取民之制甚烦,养民之制甚略”(38)。明清官员总结所言,农民、市民的贫苦化,是朝廷克扣百姓制度甚繁,人民难于休养生息。随着16世纪中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统治集团更加肆无忌惮地搜刮钱财,盘剥百姓。社会贫富日益悬殊,势必再现“民穷而盗起”的局面。
    在北方,主要是皇帝、勋戚、王公、宦官兼并土地。皇帝亲自占田,成为私产,叫皇庄。(39) 成化时期,给事中齐庄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宪宗朱见深不听。(40) 正德年间,皇庄快速地发展到36所。(41) 同时,宦官打着黄龙旗,在北京设店房,招歇商人,征收商税,称“皇店”;放高利贷,谓“皇债”;卖盐谋利,叫“皇盐”;在房山与门头沟开煤窑,曰“皇窑”。此皆内臣提督,“正额进御前”。像明朝列帝这样大肆聚敛私财,在历史上是未曾见到的。上行下效,此时勋戚、功臣等以“请乞”和“投献”的方式,不择手段地侵夺民产,建立庄田300余座。针对这种状况,户科给事中李森率诸同仁揭露道,“畿内膏腴有限,小民衣食皆处于此,一旦夺之,何以为生”?“名为奏求,实豪夺而已”(42)。
    在南方,主要是豪绅地主占田。所谓豪绅地主即以“笔杆子”功名起家的士大夫地主、以“锄头柄”发家的粮长地主以及退居林下的缙绅地主。他们在土地比较集中的江浙、福建、江西地区,广占田土,欺压乡民,为霸一方。正德年间,福建“郡多士大夫,其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而徭则尽责之民。”嘉靖时期,(43) 严嵩的家乡在袁州分宜,该州四县的土地7/10被严家所占据。徐阶为江南松江人,徐家在松江的土地有4000顷。农民丧失生产资料土地,产生大量的流民;重敛矿税,剥夺工商业者,城镇市民罢市频发,由此造成全国统治秩序的动荡。
    商品经济繁荣,白银进入流通领域,更加刺激了统治者贪婪,“溺志货财”。凤阳巡抚李三才已经深感问题的严重,多次上疏,反对矿监税使四出,掠夺工商业,危害地方。他尖锐地指出:
    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而可幸无乱者。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臣请涣发德音,罢除天下矿税,欲心既去,然后政事可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