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处理过孟姜女的故事,在层层传讲中,孟姜女成了一个拒绝为了国家、社会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人物,社会借她发声,强调家族可能比国家更为重要。与之相反的,则是杨门女将,她们继男性之后,为了国家民族牺牲身家性命在所不惜。从这截然相反的故事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以后的社会,面对国家政权的存续,不是只有一种态度。 承认公众表达方式及其内容观点的多样性,多元的相互尊重才有可能诞生。对于以科学理性作为唯一理性形式的观点,现象学提出了质疑,反主流不能以建立另一主流为出口,而是以能够进行讨论为目标。多数决定原则并不真正民主,如何看到隐藏的少数,或许才是公众社会真正的意义所在。从生活着眼,我们或许更容易看见不同的人生与想法并存在同一时空之中。向前看,我们期待多元的容纳成为可能;但回头时,追究其彼此或存或没的际遇,其彼此间的权力关系运作当也是不能错过的课题,甚且更需要多一分宽容,来看待那个尚无法彼此宽容对待的时代。 四 结语 本文其实没有结论,构思则历经两回转折,首次提出是2010年2月在史语所举办的第十九届历史研习营中,因应主题“史学的边缘与边缘的史学”,配合黄宽重先生谈“新政治史”,故以《新在哪里?--再见政治史》为题。但是同年3月在台湾青年学者的风檐读书会中,即改为《再见政治史--一个社会史研究者的反省与展望》。以“再见”为题,起因于我的第一本书虽以宋代皇权发展为讨论对象,但之后即转向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思维。重新再见,虽然呼应探问政治史的新可能性,但基本上仍是由下而上的社会史关怀。此次转以公众史学着眼,既望突破之前政治、社会的对立思考,回到整体史的脉络,更希望引入“公”共的视野,并以大“众”人生为思索关怀。 历史是一门教人如何回头的学问,不同世代的人们有着他们的关怀与认真,看似后浪推翻前浪的变化过程,其实正如不同人自有其应对世事的情境与选择,其足迹踩踏之间皆有后来者可参照之处,若是落入此是彼非的决然,其实是自我限制了视野。而我们在踩踏上前人肩膀之际,是否认真张望过他们彼此足迹间的关系,进而辨识出自己心的方向,也留给他人选择的空间。尊重、理解、同情,不只是对古人,也在我们彼此的课题之间。 在这个跨领域、跨学科的时代,如何在让步、并置和混淆中还能保有自我,的确是需要细致与深刻的思考,修正后的自我是否还是自我?或许就像政治史在议题、取径的不断延展中,并不只有政治,但绝不能没有政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