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初政权运作与政府公文走向(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刘建明 参加讨论

(五)勤政纳谏,培植实言进谏之风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朱元璋向来以勤政之君著称于史。他是这样描述登极以后生活的:“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惕,或量度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1]1882对于进谏之人,不论职位,不分官民,他都尽力接见,扩充视听,兴利除弊,培植实言进谏之风,刘珝在《开言路疏》中是这样说的:
    太祖高皇帝临御之时,自公侯以及守令,下至军民匠后诸色人等,皆得言事。其言中理,即为施行,且或予之官,或给之赏;言不中理,亦置而不问。盖诱人使之言也,犹恐人不得尽言,再设登闻鼓于左右长安门外,应有可言之事,许直至御前陈列,所以广耳目,不偏听,防□蔽,而通下情也。故当是时,虽闾闾之间,细微之事,无不周知。[14]670~671
    经过朝廷的强力推行,在永乐前后,公文一改元末遗风,步入了朱元璋制定的书写规范之中。此一结论当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在永乐之后、正德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内,不论是在朝廷政令中,还是臣工言论中,基本看不到申斥公文书写规范的内容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明初公文写作存在的弊端有所扭转;第二,从不同权力阶层官员的公文写作案例来看,也的确如此,如杨士奇《开经筵疏》:
    伏惟皇上肇登宝位,继承□列圣,统御万邦,必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兴唐虞三代之治,然其根本在致力于圣学,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学而能致治者也。去年十月内,宣宗皇帝御左顺门,召臣士奇论之曰:“明年春暖,东宫出文华殿读书,凡内外侍臣俱用慎择贤良廉谨之臣。”不幸宣宗上宾,中外哀戚,臣未敢□言,然此事至重,不敢久默,臣闻《尚书》曰:“王,人求多闻,时维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经筵侍讲之官,实为学之资本。皇上进学养德,当预择讲官,必得问学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者数人以供其职,庶以上副先帝之意。乞预命吏部、礼部、翰林院公同推荐,具名陈奏,取自上裁,如或其人学术不正,立心行巳素无□誉者,不得滥预。盖师友之臣,即他日辅道之臣,不可不择也。又闻《书》曰:“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盖言仆臣贤否,系君德重轻如此,自古圣贤之君,左右使令公用正人本,皇上富于春秋,凡起居出入,一应随侍,及使用之人,皆宜选择行巳端庄,立心正当者,使在左右庶不正之言、不正之习皆屏远,不得以上惑聪明。如或其人举动轻佻、语言亵慢、立心行巳不正者,皆宜早去之。若随侍既久,言听计从,后来欲去其势,难矣。古语云:“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与不善人处,如入鲍鱼之肆。”盖言慎所渐染也。此在常人尚须谨择,何况天子之左右乎?[14]612~613
    该文写于正统元年(1436),在当时,杨士奇以内阁重臣的身份主持朝政。观此文章,并无阿谀虚饰之辞,语言极其平实,既没有用典,也没有生词僻字,更没有华丽的辞藻,尽显公文端庄典雅之气,这对于朝政事务的处理而言,是不无裨益的。
    再如王恕《选用进士疏》:
    照得每科第三甲进士,前七、八分多选在外知县等官,后二、三分俱选京职,所以进士该外选者,或告养病,或因公差□家延住,俟不选外任,方才赴部,希冀京职之除,若不处置,诚恐递相仿效,非惟有坏选法,抑且有坏士风。今后除丁忧,起复进士,仍照常例,遇缺随众选除外,其余养病、公差回还者,上下各除选给事中、御史、中书舍人,并王府官外,如已选外任,亦选外任;已选京职,亦选京职,庶人心得平,而选法不坏矣。[14]683
    王恕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由选庶吉士授大理寺左评事,进左寺副,后任扬州知府、江西右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并没有攀到杨士奇那样显赫的地位。他的这篇疏文极为省净,在短短100多字的篇幅中,将当时朝廷选用进士存在的弊端、原因、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都作了清楚交代,可谓文词简洁,文意明确。不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十分省时便捷。除此以外,他还写了《议覆公选法疏》、《选用进士疏》、《选任运司官疏》、《议工完升赏疏》等。
    在遗存至今的永乐、正德年间的公文当中,还可以举出大量这样的文章,如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历任御史、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左少卿、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翰林学士、左侍郎的薛瑄写有《缉熙圣学疏》;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的于谦写有《乞止渔猎疏》;五朝元老马文升写有《乞停送武当神像疏》;正统七年(1442)进士,历官吏科给事中、南京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尚书、礼部尚书的姚夔写有《弥灾修德疏》;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历任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的王鏊写有《史官议》;历任吏司主事、贵州龙场驿丞、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的王守仁写有《宥言官以章圣德疏》,等等。它们皆是在朱元璋积极提倡公文意明言简、文辞朴雅的文化政策背景下产生的。
    概而言之,政府公文作者是一个对政治变化反应极为敏感的文人群体,对于政治上的任何细微变化,他们都会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反映到政府公文文风的走向上来。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文风兴起之后要绵延很长一段时间,即使促成这种文风兴起的动因已经完全消失,洪、正年间政府公文写作能够就范于朱元璋制定的书写标准,得力于洪武时期的严厉整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