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明知"妆人"这种玩意最容易闹事,因此每出游行时,最关键的是头一根火把。这根火把特别长,撑这根火把的,至少总要几十人或百余人,都预选铺境中的勇敢青壮年,预备冲突时顶撞维持。 官府也晓得新春"妆人"常会闹事,在元宵节前后,照例要出示禁止,但因新年娱乐,却并不极端干涉。往往到事情闹大了,才不得不强制弹压。 (二)"迎神" "迎神"的种类最多,最著的有"进香"、"拈香"、"谒祖"。 "进香",俗称"割香"、"割火",是各铺境抬着他们的境主或铺主到泉州城东门外的东岳"天坛",每年春夏之交五、六月举行盛典一次。其仪式为:用一个木制的香木台("木台"合一字,下同),木台内置香炉,铺、境主到"天坛"后,在"天坛"内烧香末盛于香炉中,再用铺、境主的封条封了香木台外的两小门,然后香木台在前、铺境主在后,抬回铺境宫。取火后,铺、境主和香木台要抬奉在他管辖的区域(铺或境)游行一周。游行所到之处,各家门前摆上香案表示欢迎。铺、境主经过,遇有香案,要把香木台内燃着的香末分一小匙给他。 "拈香",是把铺主或境主抬往城里的元妙观(俗称天公观,参见《泉州寺庙·元妙观》),到观内,便在那里摇摆进退,好像向天公行礼。"拈香"的时间不定,一般是铺、境内有不幸死亡事件发生,为祈求平安才举行。 "谒祖",是把铺主或境主抬往这些神明的故乡去。然而,城区各铺、境的铺、境主,除了少数崇奉泉州历史上有名的忠孝节义之辈外,大部分铺、境主的故乡远在外省,有的还不可稽考,也就无祖可谒。有的铺、境主,相传其故乡是在泉州城附近的属邑或较远一点的邻府,也有去"谒祖"的。如郭圣王的祖家在南安县山头城,吴真人的祖家在同安县(原属泉州府)白礁,临水夫人的祖家在古田县,观音大士的祖家在浙江的南海,这些神明都有谒祖过的,一般三数年举行一次。 在"进香"、"拈香"、"谒祖"时,如果"迎神"的菩萨不是普遍奉祀的,只是在某铺境范围内信仰,那么,出行时纵使偶然越境侵界,发生"洗铺尾",立马会导致东西佛械斗。至于"迎神"的菩萨如果是东西佛均普遍奉祀的,如关圣、郭圣王、吴真人、临水夫人、观音大士等,则无所谓东西佛了。 清末·吴增《泉俗激刺篇·上香山》云:"东佛去取火,西佛去接香,旗鼓各相当。最怕相逢狭路旁,狭路相逢不相让,流差蓦地相打仗。打仗打死人,石片弹子飞如尘。东家妇,西家叟,茫茫丧家狗,孩子倒绷走,神魂惊去十无九。后年五六月之间,怪汝又去上香山。" 陈盛明注:"上香山是引起械斗的一个重要原因。把本境的菩萨抬到另一处有名的佛庙,将那边的香火取点迎接回来(取火或接香),对立双方(东、西佛)的队伍,半途碰着了各不相让路,就触发了械斗,丢石开枪,把路人吓得惊慌失措,错把孩子倒翻绑着急跑。而那些主持迎神的人(多为流差之辈),则惟恐不争不斗,失去了谋利的机会,于是下一年又再鼓动上香山。" (三)"接香" 如铺境民众认为铺、境主的"神"已经退了,就要发起鸠集公款来"关佛"("关佛"是泉州方言,"招致已退之神复来"的意思)。铺境"关佛"时,同派的铺、境要抬出他们的铺、境主或铺、境主的代表(铺、境宫中奉祀的,除铺、境主之外,往往还有别的神明,这些神明可充作铺、境主的代表),前往"关佛"的铺、境去顶替那已退之神,招致回复,称"接香"或"导神"。 "接香"仪式,是把已退"神"的铺、境主用绳子悬在屋梁下,先后把别铺、境的神明陆续抬到跟前,往返快跑几次。 "关佛"要一连三天。此三天中,同派或不同派但有感情的铺、境,天天都要抬他们的铺、境主或铺、境主的代表来"接香"。有时因次序先后的争执,或快跑时互相拥挤,都会起冲突而引起械斗。"接香"在城区各铺境是常有的事,有时一年之中,"关佛"的铺境就有四、五个之多,因此极易肇生事端。 (四)"镇符" 泉州部分佛教信众把铺境看得非常神圣,在他们的区域内,每年春季都要举行"放兵",冬季"收兵"。 其意思,以为铺境主坐镇铺境,手下自然有许多神兵神将,往往每届春天便扶乩请示,择定日子,晓喻铺境内的弟子们,家家户户遵照铺境主指定的日子,备办蔬馔在各家门前供奉,俗称"犒将"。黄昏时,抬了铺境主出来在铺境内巡行"放兵"。巡行时,要由铺境主出几道符在铺境边界的壁上张贴,称"镇符"。"收兵"是在冬天年底,犒将、巡行、镇符的仪式同"放兵"。 "镇符"最易惹起东西佛械斗。因为一班无业民众,往往在镇符时故意侵过别铺境的边界,以表示他们对外的威风。铺境的界址,既无明显标记,于是双方争执起来,各不相让,而动起械斗。 (五)"抢佛"与"绑佛" 某铺境崇奉男性菩萨相公爷,有一次竟异想天开,趁对方铺境的女性菩萨夫人妈出行之际,在途中抢去,把夫人妈缚在相公爷的桌旁,作侑酒状以示侮辱。后来对方报复,也乘其不备,将相公爷抢去"枪毙",酿成东西佛争斗。至于到对方铺、境偷绑其铺、境主的事,是常有所闻的,闹得一些铺、境都把铺、境主退藏于密,不敢公然奉在宫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