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危害 东西佛判分后,单就城区三十六铺来讲,械斗的次数不知凡几;死了多少人命,战了多少时间,也无从稽考。东西佛之斗,有的延续几年、几十年,奉圣和丰乐的械斗则连绵一百多年,直到民国后期才消除,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生产生活,造成一些家庭的不幸,举不胜举。 东西佛事衅一起,明争暗斗,拳足交加,刀枪并举。搜刮于境内,倾囊饱官府,操戈游街以逞强,潜踪匿影伺杀机,焚烧抢劫,趁乱肆虐,平静小城,顿成恐怖世界。陈步蟾《策》云:"铺户良民,弱肉强食。最甚者又莫如夹缝之界,妇女亦被刳其发而剥其簪珥者。至于民房蹂躏,更不堪言矣。" 陈步蟾《策》中所指的"今大宪(刘耀椿)驻骖,适奉圣、慈济两铺滋事",就是发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泉州至今传诵的"东凤池,西奉圣,推倒妙恩宫,压死摆脚庆"的东西佛事件(泉语"摆脚"即"跛足","庆"为人名)。 --清初,城西孝感有个朱道尹,因患恶疾,求吴真人(参见《泉州人名录·吴夲》)医疗得愈。朱某就在家宅中祀吴真人,名其堂为妙恩宫,并准备一套仪仗。朱道尹死后,其家人迁妙恩宫于曾井巷口,改名慈济。奉圣宫田都元帅欲往坑口取火,向慈济宫借仪仗,慈济与奉圣都在西街,原没什么冲突,故答应出借。但出借以后,一些好事之徒鼓噪煽惑,竟于奉圣田都元帅上道之后,纠众抢夺仪仗。奉圣不甘受辱,连夜袭击,拆毁妙恩宫(慈济宫),守宫人"摆脚庆"逃避不及被压死。既出人命,双方便四出奔走,走衙门,纠恶徒,文事武备并举,事态扩大,发展到"东凤池,西奉圣"的大规模争斗。 这一次争斗十分剧烈,双方各有死伤,但凤池这边似乎损失较大,后来还有几件血衣长期存在凤池宫,每年要取出在宫中陈列一次。相传有次大战发生在七月十九日,那天刚遇凤池做普度,自此以后连普度的日子也改在八月初五了。 按理,官府管理百姓,可以打棍、关押、发遣,直至捕杀、驻镇,百姓见官不寒而憟。聚众起义尚且被征剿镇压,滋事械斗岂难制止?但是,"伊昔,贤有司叠斗办,大则谴次,小则枷杖,未如之何也。"其原因,"已息斗之日,值班亦以东、西袒护,官任其上下而莫之知。当斗之时,文武交出为谕止,差役已先筹其从何街转何巷,务使某铺以为摆脱计者"(陈步蟾《策》)。这种狡吏、皂隶,无事尚且要敲诈勒索,有事时或大耍其上下两手从中渔利,或私心偏袒,最是坏事。官府蠹败如此,当然未如之何了。 7械斗 在乡村,东西佛滋衅的动因与城区有所不同:乡与乡之间,各有田园隔离,不比城内铺境与铺境相接,因此"洗铺尾"的争端自然不会起于乡村,即使偶有也较少。"妆人"、"接香"也较城区为少,不致因此发生误会。乡村东西佛械斗的起因,常见婚姻、田土、滩涂、水利、风水之争。 乡村东西佛及其变种的冲突械斗,往往较城区为烈。有时因细故口角,械斗牵连至几十乡,双方死亡达数百,械斗时间有至十年八年还未停止。这是因为城区的械斗,风潮起伏掌控于某个阶层,且官府易于觉察制止,旋起旋息。而乡村基层政权统治较薄弱,且往往大面积涉及普通农民,不易掌控。 在乡村,械斗一经发动,经常出现如下形式: (一)防御 乡与乡不幸因争执而至决裂,首先的事就是防御。第一是挑选壮丁顾守枪楼。枪楼多半是平时建筑的。在闽南一带,稍为大一点的乡和富户,便有枪楼,一般建在乡里边界或住宅边角。第二是筑起"燕子巢"。"燕子巢"是临时建筑的堡垒,视对方情势,择要塞而设备;斗事平息,遂即拆卸。 (二)联络 乡里平时有会帮组织,类似攻守同盟。一旦风潮激起,械斗往往不可避免,东西佛的判分轰然立见。于是会帮联络,互相支援。因此一乡有事,牵连常及于数十乡。 (三)截虏 清·吴增《泉俗激刺篇·混掳人》云:"干卿甚事,不识姓字,南北风马牛,汝我各一处,何得将人混掳去?……葫芦依样画,互掳不控官。" 陈盛明注:"双方械斗,互抓对方的人作人质,所抓的人平时互不牵涉,不知姓名,也无仇怨,只因为东西佛或强弱房不同,碰到对方的人,不问是谁就抓。" 双方破裂之初,划分疆界,不相侵越。但有的乡民外出,恰在双方交恶当儿回家,不知道最新事态,偶然经过敌对方乡域,就免不了被截虏。甚至有的乡民到他乡探亲作客,骤然遇上变故,他乡成敌国,无事时的座上宾,顿为阶下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