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王续添 参加讨论

三几点浅识
    地方政治行为说到底是人的行为。民国时期各地方集团及个人政治道德、文化素养和性格特征的差异,与民国时期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活的极其复杂多变,决定了地方政治行为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不同的视角可作不同的概括,得出不同的认识。以下所述,仅为笔者对此的几点浅识。
    第一,从政治行为的主体上看,民国地方政治行为包括个体、团体、政府三种主体行为。个体行为一般是地方集团首脑人物个人的政治行为,如个人的抗议、通电、竞选等;团体行为则是地方集团的全体、局部或若干人共同参与的政治行为,如战争、政治集会等;政府行为是指地方集团以其控制的地方政府的面目出现的政治行为,如自主性的财政收支、发行省币等。三种主体行为既有分立性,又有互见性。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团体、政府是分立的、不可等同的,但作为三种行为又可互相见知,一个个体的行为既能体现出其团体行为,又可体现出其政府行为,如一个地方集团首脑个人,他的行为有时可以代表其团体、代表其政府。反之亦然。
    第二,从政治行为的内在结构上看,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的内向性行为和外向性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互为前提的。虽然从总体上可以说外向性行为即地方集团同中央政治对抗的各种行为是主要的,对内服务于对外,但如果不能有效地自为地方,从各个方面壮大自身的实力,对抗中央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第三,从政治行为的心理上看,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可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政治行为。一般说来,大的团体行为或政府行为多为理性政治行为,譬如战争,有时尽管是外部强加的,但在究竟是打还是不打的问题上,还是加以理性思考,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某些具体细小的个体行为,有时则是基于直觉的政治选择。抗战初期韩复榘在山东的不战而退,就有意气用事的成分。
    第四,从政治行为的法律性上看,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具有合法和非法政治行为两种情况。民国是一个有法律而无法治的国度,国家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在中央集团和中央政府,有时中央集团及个人的意志就是法,政治行为的合法与非法有时亦由中央来认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治行为基本均被列入非法之中。但从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看,地方政治行为也大量属于非法行为,战争、政治暴力、政治欺骗等皆是。当然,地方政治行为中也不乏合法行为,在国家、政党合法的政治会议中批评中央的施政,提出有利于本地方、本集团的政治主张,竞选、选举等应属此种。
    第五,从政治行为的阶级性上看,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虽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但它主要体现的是一定阶级内部的部分成员的特殊利益。并且,它的地方招牌,有时亦带着某种超阶级的色彩。
    第六,从政治行为的时代形态上看,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具有传统与现代两种时代表征。传统政治行为是主要的方面,以政治暴力、战争等行为作为解决权益纠纷的经常性手段即是此种形态的体现。相反,以和平的政治对话、选举、竞选来争取地方权益,则属现代政治行为,这在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中并不是普遍的。
    第七,从政治行为的制约因素上看,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受各地方集团所处的具体内外环境、自身实力、领导人性格和素质、中央政策和态度等因素制约,而具有被动性和主动性兼有的特征。相比较而言,其内向性行为所体现的主动性较强,而外向性行为则往往具有某种被动性。当然,在一定时期内,实力较强大的地方集团,其外向性行为同样具有主动性。
    第八,从政治行为的地位和功能上看,民国时期地方政治行为在各地方集团自身的政治行为中,总体上居于主体地位,即参与国家实际政治生活的主体部分,虽然同他们的其他政治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地方政治行为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这种政治行为的后果,关乎他们的切身利害。进而言之,他们的地方政治行为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和发展来说,也具有极其复杂性,总体上具有正负两面的作用(注:详见拙文:《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3期。)。
    【收稿日期】2002-10-10
    【参考文献】
    [1]阎锡山先生答客问与自述[J].台北:传记文学,第31卷,第5期。
    [2]秦庆钧。民国时期广东财政史料[A].广州文史资料:第29辑[Z].
    [3]本馆要电:五中全会昨续开审查会·李济深之两提案[N].申报,1928-08-10.
    [4]本馆要电:中央常务会议[N].申报,1928-12-28.
    [5]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2辑第7册[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
    [6]李蓼源。阎幕琐记[A].山西文史资料:第47辑[Z].
    [7]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25册[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
    [8]雷云仙。抗战初期川军入晋出晋的经过[A].山西文史资料:第10辑[Z].
    [9]李宗仁回忆录:下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10]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M].中国通商银行编印,1947.
    [11]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Z].
    [12]四川军阀史资料:第3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