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地理考据得失论(5)
(2)太原府始置于开元十一年,见于典籍记载(见表2)。 可见,《通典》、《元和郡县志》、两《唐书·本纪》及《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均无异辞。顾氏以为太原府为武后所置是错的,其错误来源于误信《唐会要》卷六十八太原尹之记载:“长寿元年九月,置北都,改为太原府,都督为长史,以崔神庆为之”。此条《唐会要》为孤证,实际上武后时只置北都、未改太原府,且《旧唐书》卷七十七、《新唐书》卷一百○九崔神庆本传未见太原尹之说。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接任崔神庆而主政太原者是韦安石,而《旧唐书》卷九十二韦安石本传则载其约于证圣元年前后“拜并州刺史”,并非太原尹,《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本传未及之,故《唐会要》此条记载不可信。 (3)顾氏“肃宗以岐州为凤翔府”一语亦不甚确切。据《元和郡县志》卷二、《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卷三○载,天宝元年改岐州为扶风郡,至德元年改郡名为凤翔,至德二年年末十二月(或作乾元元年)改凤翔郡为凤翔府,《唐会要》卷六十八《凤翔府尹》条的记载最为完整:“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改隋扶风郡为岐州;天宝元年正月,改为扶风郡,刺史为太守;至德元年七月,改为凤翔郡;二年十二月,改为凤翔府,称西京,李晔为尹;元年建卯月,改为西都;上元二年九月,停西都之号”。可见,岐州于天宝元年改名扶风郡,至德元年改名凤翔郡,至德二年十二月始改凤翔郡为凤翔府,非若顾氏所云直接改岐州为凤翔府也。 (4)唐末,乾宁四年升华州为兴德府、天祐元年升陕州为兴唐府,均见于《旧唐书·本纪》、《新唐书·地理志》及《资治通鉴》著录,俱为皇帝出狩而置,顾氏失书。 上文辨析了顾炎武“武后以并州为太原府”之言有误,其实在《日知录》卷八《府》条内,“玄宗以蒲州为河中府”也属语焉不详。唐代置河中府,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先是,玄宗开元初置,当年即罢;肃宗乾元三年复置,直至唐亡。关于前一次设置河中府的时间,顾炎武既没说清楚,学术界也一直没引起重视,对此笔者已有考证(58)。 四 结语 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主要特征,地理考据蔚为大宗。本来,“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59),然而意想不到竟然会发生上述那些并不高深的失误。由此想到,今天如何评价清儒考据的地理成就?愚以为,应该深入到他们熟稔的学术领域中去,一一检验其考证之是或非,从而得出可信的实在结论,以免浮在表面。清代地理学家群星璀璨,治沿革地理者除了顾炎武之外,还有顾祖禹、全祖望、阎若璩、高士奇、胡渭、钱大昕、王鸣盛、洪亮吉、梁份、赵绍祖、吴卓信、徐松、张穆、何秋涛、沈垚、李兆洛、焦循、沈钦韩、汪士铎、阮惟和、施世杰、丁谦、杨守敬等,还有一些虽非专门、但也兼治沿革地理的学者如刘献廷、齐召南、王昶、江永、戴震、赵翼、洪颐煊、刘文淇、陈澧、李慈铭、俞正燮、曹廷杰等。与此同时,清代还有一批专门从事地理典籍辑佚、校勘、诠注的学者群,如王谟、孙星衍、张澍、陈运溶、黄奭、马国翰、缪荃孙、王锡祺等。因此,清代地理考据的研究,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学术界十分推崇顾炎武,研究顾氏论著丰富,年谱、传记、著作很多(60),论文也不少(61),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评价非常的高,鲜有指陈其谬误者(62)。笔者认为,顾炎武在地理考据方面的贡献在于开创风气,试图扭转明末“游根无谈”的习气,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主流。但不容否认的是,他对于具体地理考据不是很深入,有些地方还发生了错误,因而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因此,他的示范意义大于实际成就。作为今人,评价既不可过于苛求,但也不可拔高。 今年是顾炎武诞辰四百周年,谨撰此文,以志纪念。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浙东学术篇”。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67《〈昌平山水记〉提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70《〈营平二州地名记〉提要》。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68《〈历代帝王宅京记〉提要》。 ⑤顾炎武著,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70《〈营平二州地名记〉提要》。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