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代政治中的幕次:作为政治空间的探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王刚 参加讨论

三、幕次空间及其政治意义
    幕次并非纯粹简单的附属设施,而是一层微妙的政治空间。因此,幕次空间有相当的私密性和保密要求。据史料记载,在一些仪式中,使用幕次的官员需要持有相应的敕号:(绍兴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礼部、太常寺言:“据修武郎程宗亮等八十五员状:‘各蒙吏部发遣前来太常寺,充捧、执笾、豆、簠、簋等官,系赴圆坛、太庙、景灵宫行事。缘各系是在部官,即无轿马,窃虑临时趁赴不前。欲乞备申朝廷下所属,权行各关借马一匹、兵士二人。’今契勘,伏乞朝廷指挥,于殿前司权行每员差借马一匹,鞍辔全,并控马兵士二人。及乞支破逐官每员到幕次敕号二道。”诏依。[37]发给每名进入幕次的官员两道敕号作为对号入位的凭由,意味着可能还需要届时两道敕号相印合才能使用幕次。敕号代表着权限,表明幕次这一设施在仪式场合上具有的严肃性和保密性。幕次虽是过渡性的中转空间,但官员出入也要对号入座,不能肆意妄为。
    一般情况下官员的随从和闲杂人等不许随意进入幕次,而一般官员也不可无故进入宰执幕次。《宋会要辑稿》记载宣和二年(1120年)八月十一日门下省制敕库房所拟规定为:“诸杂人入幕次,契勘自熙、丰年有约束指挥。不应入者,无故入门,许人告。今来宰执幕次自合除合祗应人外,诸杂人并不得入幕次。”此外,还进一步规定“官员就幕次取覆,契勘自熙宁年官员参辞谢呈敕告并本职公事,方许赴都堂。仍取禀指挥相见外,余并依于尚书省投状。今来官员自不合入宰执幕次及下马步行处接便唱喏,并待漏院及合子内出头呈纳文字。欲已上并依元丰旧制。如违,徒二年。因而听采漏泄,依中书漏泄法”。[38]第一则记载意在限制杂人进入幕次,指出熙宁、元丰年间已经有限制杂人入幕次的规定。据文意,当时指挥内规定了杂人之应入者与不应入者,同时其指涉的幕次似乎并不限于宰执幕次。宣和二年的重申,更进一步指明宰执幕次与其他幕次相较限制更为严格,除了必须的祗应人外,其余闲杂人等一律不准入内。第二则记载主要在于限制宰执以外的官员进入宰执幕次。其中将宣和年间的宰执幕次与熙宁年间的都堂相提并论,二者皆为宰执办公之处,幕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两则规程由门下省制敕库房拟定,主要在于防止宰相机构的信息泄露出去。反过来可推想而知,宰执幕次内必然会产生高度机密的政治情报,才会引起这些严格的出入限制。因此,幕次虽不是常规的办公地点,但同样是政治决策产生地之一,其机密程度几乎可与都堂比肩。南宋初,也对官员随从进入幕次做出限制,“(绍兴)十三年二月三日,诏:‘三公、三少、亲王、使相趁赴常朝,许带直省官二人入殿门,至幕次止。’”[39]所带官员可以随入殿门,但不可进入幕次。这也说明,就政治上的重要性和保密性考虑,幕次要重于殿门。此外,《续资治通鉴长编》还记载道:“(熙宁十年三月戊午)又诏:‘谏官遇起居、横行诸处集会,或有职事与台官通议,听于侧近幕次往还。’”[40]从这一则材料反推可知,在某些场合中,对部分官员来说幕次不但不能随意出入,甚至不可在其周围随意走动、过分靠近。可见,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幕次空间是需要特别保护的。
    幕次内人员之间的言行交流,对决策和政局走向产生影响,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祐五年(1090年)六月丁未事:“大防曰:‘未审如何加恩礼?’谕曰:‘欲遣人押令受命供职。’众皆赞之。于是遣内东门使臣押焘、光庭赴合门受命,初至幕次,又遣御药院陈衍面谕二人,遂命入榭。”[41]同书载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事,引《旧录》:“移刻,都知刘友方、梁从政至幕次中宣谕云:‘皇帝有指挥事,召二府入对。’”[42]某些特殊情势下,幕次甚至作为草遗制的场所,如徽宗即位,“宰臣等称贺毕,召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于内东门幕次草遗制进入。”[43]官员们可以在幕次中商议政事。李纲《梁溪集》记载:“臣拜辞登岸,因召内侍杨修、李俅等三人坐幕次,与再道前语。三人者皆宁德宫官也,以臣言为然。”[44]又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丁未事后的注文内有:“冯檝《临安录》云:‘……檝近前白丞相,有紧急事拜禀,丞相云,只今晚朝可来幕次说。檝随后到宰执幕次,有七人同坐。’”[45]所举几个例证,关乎宣谕、草制、奉迎、复辟等,都是重大事件。政治权威的贯彻施加和最初政治决策的产生,都在幕次这个特殊的空间内展开。
    有时,幕次俨然成为几方力量相互博弈的空间。《涑水记闻》记载这样一件事:保安军奏获李继迁母,太宗甚喜。是时寇准为枢密副使,吕端为宰相,上独召准与之谋。准退,自宰相幕次前过不入,端使人邀之曰:“向者主上召君何为?”准曰:“议边事耳。”端曰:“陛下戒君勿分言于端乎?”准曰:“不然。”端曰:“若边鄙常事,枢密院之职,端不般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以莫之知也。”准以获继迁母告,端曰:“君何以处之?”准曰:“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之外,以戒凶逆。”端曰:“陛下以为何如?”准曰:“陛下以为然,令准之密院行文书耳。”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者也。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覆奏之。”即召合门吏,使奏“宰相吕端请对”,上召入之。端见,具道准言,且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汉高祖曰:“愿遗我一杯羹。”夫举大事者,胡以固不顾其亲,况继迁胡夷悖逆之人哉!且陛下今日杀继迁之母,继迁可擒乎?若不然,徒树怨仇而坚其叛心耳。”上曰:“然则奈何?”端曰:“以臣之愚,谓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徕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46]太宗本来回避宰相,只与枢密商议,寇准所谓“议边事耳”,本意也不愿与吕端商讨此事。在这种特定情形下,幕次成为了皇帝、枢密副使与宰相吕端三方博弈的空间,展现的是通过对信息的占有来争夺权柄。最终吕端占了上风,更改了皇帝的决策,同时势必使寇准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打了折扣。
    元祐八年十月末,距哲宗亲政不久,内廷降旨更换内供奉官,苏辙等人认为此举不妥,“奏曰:‘陛下方亲政,中外贤士大夫未曾进用,而推恩先于近习,外议深以为非。臣等浅陋,前日失不开陈,今已无及。陛下今后慎之而已。’至十日,密院复出内批,以刘惟简随龙权入内押班,梁从政、吴靖方先帝随龙,除从政内侍省都知,靖方带御器械。十一日,垂拱殿幕次,商量本欲伸前议,以非初政所宜。方进呈,未及开陈,微仲卷起文字曰:‘依已得圣旨。’众愕然而退。”[47]幕次充当官僚集议之地,是臣僚建议形成之处,成为与皇权博弈的一个阵地。仁宗后期开始商讨立皇嗣之事,韩琦、欧阳修支持仁宗立英宗为皇嗣,面对英宗的推辞,韩琦指出“若名分正则自辞不得”,于是仁宗决定于明堂直接宣布立皇嗣并积极取得枢密院的支持,“翌日,二府同进呈。幕次中,欧公曰:‘皇嗣莫大分明,不若只为皇子。’公以为然。”[48]可见,幕次也是宰臣之间取得一致、相互确认政务方针的地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