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严复关于中国人口状况的描述,以及中国人口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的述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口的状况。但是他把中国人口的数量多质量低,完全归之于“文化未开”、“嗜欲重”、“虑患轻”,“亟亟于嫁娶”等纯精神因素,则是片面的。诚然,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多子多福的思想,以及在历史上很早就形成的早婚习俗,对人口的增殖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现象的本身,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受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再生产的规律的影响、制约和规定的。这是严复所没有认识到的。人类自身的增殖或者再生产是自然现象,但也是社会问题。人口的发展或生产,一方面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容,一方面又主要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和制约。因此,讨论人口问题,不能不透过现象探求它的终极的、社会的、经济的原因。“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页692。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再生产,也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样,有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般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增长缓慢。人口的再生产具有两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这种人口发展两高一低的特点,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个体小生产者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矛盾所决定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者,其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消耗是很大的。要维持劳动力的大量消耗,并补充由于生活水平低下所带来的高死亡率,就不能不用早婚和多生育的办法,来缩短人口再生产的周期,从而维持并增加劳动人手。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形成女子十四、五岁就出嫁的早婚习俗,是与上述经济上的原因分不开的。同时,小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很低的,剩余农产品有限,生产条件极为艰苦,无论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要投入比生产增长比例更多的劳动才能维持和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增殖人口就成为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这就往往会出现越是贫穷越要增加家庭人口的现象。同时,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扩大人丁税,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也促使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出生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是,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不时出现的种种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群众一直处于十分贫困的地位,这就必然造成其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恶化,人口的再生产也就日趋萎缩,并造成人口的高死亡率。高死亡率始终伴随着高出生率。由此可见,严复所揭示出来的中国人口数量多质量低的恶性循环现象的形成,其最根本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他所说的“嗜欲重”、“虑患轻”、“无远虑”、“亟亟于嫁娶”等纯精神因素造成的,根本上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的人口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注:参见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 载《光明日报》1982年6月21日。) (二)认为人口的消长是社会治乱循环的决定因素,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即所谓一治一乱,是与人口的增减紧密联系着的。 严复除了对中国人口众多质量低下的状况进行了述论外,还就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与人口的增减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人口增加,“积数百年,地不足养,循至大乱,积骸如莽,流血成渠。时暂者十余年,久者几百年,直杀至人数大减,其乱渐定。乃并百人之产以养一人,衣食既足,自然不为盗贼,而天下粗安。生于民满之日而遭乱者,号为暴君污吏;生于民少之日而获安者,号为圣君贤相。二十四史之兴亡治乱,以此券矣。不然,有治而无乱,何所谓一治一乱哉!”(注:严复:《保种余义》,《严复集》第1册,页87。)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一治一乱,是和人口的大起大落紧密相联的。社会安定久了,出现了人口的过剩,社会生产不足以养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发生动乱;社会动乱,人口大减,并百人之产养活一人,衣食丰足,社会自然又会安定。历史上的所谓一治一乱,是随着人口的增减而循环的。严复上述的一番议论,应该说,确实揭示出了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人口发展史上的一种现象。但是,他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却未能给予有力的说明。其实,中国历史上这种一治一乱的现象,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除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这一特点外,还具有在一段时期内人口大起大落的另一特点。大体说来,一个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建立的初期,人口增长较为迅速。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出现停滞,到了新旧王朝交替时,由于战乱,往往急剧下降,人口变化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社会安定,争取控制更多的可供剥削的劳动人手,往往采取各种政策,例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重农抑商,抑制兼并等等。这样,社会上就会出现经济恢复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长的势头;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较为迅速的增长,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物质资料生产增幅有限。人口的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就会比例失调,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使封建统治秩序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注:参见徐平华:《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波动与人口关系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封建统治阶级的日趋腐败,为它服务的各种不事生产的寄生人口的日益增多,地租赋役加重,土地兼并剧烈,自然灾害连绵不绝,农民的被剥削和负担势必日益严重。农民不仅被剥夺了全部剩余产品,而且被剥夺相当一部分必要的劳动产品。繁重的劳动与极端贫困的生活,加大了死亡率,这就必然会造成人口增殖的停滞和下降。最后终于出现动乱乃至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方混战,改朝换代,人口总量急剧下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治一乱。 (三)批判地分析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递减率,提出“两种生产相副说”。同时,还提出人类对人口的增殖,必须提高认识,实行自我节制。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过剩的原因,除了人口增长过快外,再就是因为地产不足,土地肥力下降,并提出一条土地肥力递减率。严复则认为如果单从土地肥力递减率出发,仅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不去提高土地的肥力,“则地之养人,其势必屈”,人口过剩,仍难避免。因此,他提出随着人口的增长,物质资料的生产也要跟着发展,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增长相平衡的“两种生产相副说”。他说:“且国之户口,既以日滋,则财之为物,亦必日进以与之副。”(注:《原富》部乙,篇三“理论人功有生利有不生利”按语,见严译《原富》上册, 页289,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他认为,在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物质资料生产的不足,将会愈来愈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重要的在于努力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生产更多的生活资料,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田法,用机器,善分工。”而要做到这些,则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