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文帝时代中央高级官员成分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韩昇 参加讨论


    北周末年,杨坚由于周宣帝身边一班机要宠臣的阴谋策划,发动宫廷政变,篡周建隋。捷径给胜利者遗留下的隐忧,深刻而复杂,尤其在人事方面,宫廷政变不像改朝换代的战争那样造就一支久经考验的干部队伍,胜利者只能在旧的官僚中收拢人心,怀柔延揽,这就在两个方面制约了隋朝的用人政策,亦即隋朝只能在北周政权基础上构建新班底,同时又必须清除旧政权势力,仔细平衡各个民族或区域集团的势力与利益。
    这种内在的先天不足,往往使得政变王朝的发展深受制约,陈寅恪先生根据北周隋唐三代均出自北周创业集团的事实,提出了著名的“关陇集团”说。所谓“关陇集团”,其范围大概以八大柱国家族为代表,加上十二大将军和其他骨干家族,也就是北周创业集团及其后裔。既然是一个地域性集团,必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以维持其在统治阶层中的垄断地位,故陈先生在总结从宇文泰到唐高宗三代王朝约150 年的用人政策时说道:“但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注: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1944年重庆初版,第36、12页。)也就是说,宇文泰所组建的“关陇集团”成为三代政权不可动摇的基石,其长期垄断政局的内在凝聚力,在于关中文化的同一性和对山东人士的歧视,亦即区域的文化特性及其在人事上的排外性为此集团活力的源泉。
    然而,诚如陈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述论稿》中所论证的,周隋之际,制度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革,隋文帝以“复汉、魏之旧”为国策,采北魏孝文帝以来汉文化成就集大成之北齐制度为基础,兼收并蓄,构建起隋王朝的基本框架。那么,如何解释社会巨变与用人政策的关系呢?就政局的大势而言,陈先生的假说指出了隋唐两代颇带关中烙印的共性,独具慧眼,在其启发之下,如何去把握共性与时代特性的关系?特别是在集权体制下,用人政策关系到政权的性质、政治发展的方向乃至王朝的兴盛衰亡,因此,这里不能不首先对隋文帝的用人作一总的探讨。
    
    在隋朝官僚体制下,三师和三公居于官僚阶层的顶端。开皇初,担任三师的有太师李穆、太傅窦炽和太保长孙览(注:宋敏求《长安志》卷八“南宣平坊”记载:“西南隅法云尼寺,寺本隋太保薛国长孙览宅”,文中薛国后脱“公”字。长孙览任太保,《隋书》卷五十一本传未见记载。然而,他在北周武帝时已受封为薛国公,宣帝时任大司徒、入隋后,文帝纳其女为蜀王秀妃,结成儿女亲家,以其家世和经历来看,完全可能担任太保,可能《隋书》失载。),至开皇六年(586 年)八月李穆逝世,三师未见再设。三公有太尉于翼和司徒王谊,至开皇五年四月王谊伏诛,三公付阙,此后在开皇九年,晋王广任太尉,观王雄任司空,三公为皇室所垄断。(注:张伟国:《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列田仁恭、柳敏、孙恕、 苏威四人为隋三师、三公。然据《隋书》卷一《高祖上》所载:“(开皇元年二月)观国公田仁恭为太子太师,武德郡公柳敏为太子太保,济南郡公孙恕为太子太师,武德郡公柳敏为太子太保,济南郡公孙恕为太子少傅,开府苏威为太子少保”,可知以上四人皆为太子属官,非三师或三公。)
    以上七人,李、窦、长孙和于均为胡族大姓高门,无须赘论。王氏出自乐浪,自汉武帝平朝鲜设郡县到西晋末年乐浪、带方郡被高句丽所攻克,王氏始终为朝鲜汉人第一大姓,并已带有浓厚的当地文化色彩(注:参阅韩昇:《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第三章第二节《朝鲜汉人的流徙过程及其组织》,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出版。)。乐浪郡陷落后,部分王氏迁回中国,辗转于北方各地,王谊一族则“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注:《北史》卷六十一《王盟传》。),因此机缘而跻身于北周创业集团,在此数百年间,王氏早已胡化,完全可以视为胡人(注: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指出:“汉人与胡人之分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至为精辟。),而王谊则为北周上层统治集团中支持隋朝革命的代表人物。
    由此看来,隋初的三师和三公都是胡人,且为北周创业集团成员,在北周的身份地位不亚于隋文帝。他们受到尊重是由于在周隋嬗替中站在杨坚一边,颇建功勋。显然,北周权贵在隋朝的地位,是由其政治立场决定的。但是,由于他们身份地位本与文帝相埒,使得文帝上朝时,一见到这班功高望重的老臣,便浑身不自在起来。开皇元年(581 年),文帝要到岐州巡察,王谊劝谏道:“陛下初临万国,人情未治,何用此行?”文帝笑着回答:“吾昔与公位望齐等,一朝屈节为臣,或当耻愧。是行也,震扬威武,欲以服公心耳。”(注:《隋书》卷四十《王谊传》。)这句暗藏锋芒的戏言,说出文帝内心的真实思想,生动贴切地描述了文帝与北周旧臣的关系,道破隋初用人政策之天机。实际上,隋朝的三师、三公均不管事,外示尊崇而内夺实权,原北周权势集团的功臣被安排于此,则所谓“关陇集团”垄断政治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待到这批人老死诛杀完毕,文帝甚至连这一荣誉职位都不愿再授予人,而改由皇室担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