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朝的边疆经略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王力平 参加讨论

隋代的中国版图,大体上承自西汉以来的规模而历经沿革。隋朝的统一辖区(以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为准)的规模, 基本上包括原北周后期辖区、陈的辖区及吐谷浑控制的西北地区。史称隋朝辖区“东、南皆至于海”,当包括渤海、东海(今黄海、东海)、南海及海区所属各岛屿;“西(西北)至且末”,约到且末、鄯善、伊吾3 郡西境与西突厥等族近邻;“北至五原(在今内蒙古五原以南)”。约从五原郡北境向东伸延,经榆林、定襄、涿、渔阳、北平、柳城、燕、辽东诸郡北境,分别与东突厥、奚、契丹、高丽为邻;从五原郡西境向西伸延,经灵武、张掖、伊吾等郡北境,分别与东、西突厥为邻。西部至且末、西海、河源、临洮诸郡南境,同昌、汶山、蜀、临邛、越雋诸郡西境,与青藏高原各族近邻;西南至越雋x、犍为、泸川诸郡南境,牂柯、郁林、交趾(在今广西西南隅至越南北部)诸郡西境,与昆明、爨等族错近。交趾郡以南的九真(在今越南北部)、日南(在今越南北部)2郡,东临南海, 也属隋朝的统一辖区范围(注:以上参《隋书》卷29地理志上;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五册。)。隋朝开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第二次统一(第一次统一为秦汉时期,第二次统一为隋唐时期,第三次统一为元明清时期)的前期业绩,它的边疆经略,是整个王朝经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有着相应的历史地位。本文着重以隋朝推行的有关边防对策和措施为线索,探讨其边疆经略的大体过程及成败得失。
    阻击突厥,备御北疆,抚定西域
    6世纪中叶,突厥建立汗国并称雄漠北地区。 隋朝建立初期即面临突厥南下的威胁。针对这一局势,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备边对策和相应措施,主要有下列3个方面。
    1.加强军事部署,抗击突厥。文帝前期,近北诸州历经沿置、增置,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军事与行政密切结合的防务体系,如主管州政的刺史兼掌军事,负责军政的总管区域进一步加强。近边幽(沿北周置)、营(开皇初年置)、玄(开皇六年置)、代(开皇五年置)、西汾(开皇四年置)、朔(开皇初年置)、并(沿北周置)、云(榆关,开皇五年置)、夏(沿北周置)、原(沿北周置)、秦(沿北周置)、凉(沿北周置)、灵(沿北周置)、兰(开皇初置)等总管府的建置及其率兵守防陆续到位(注:诸州总管府建置主参《隋书》卷29、卷31地理志。)。开皇二年(582年),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 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以加强朝廷对北疆边事的全面控驭。其时,突厥沙钵略可汗以北周女婿(沙钵略的爱妻为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的身份报隋灭北周之仇,与故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进攻隋境。高宝宁率兵自东线进攻平州,“攻陷临渝关”(注:《隋书》,卷1,高祖纪上;卷84,突厥传。 )。沙钵略与菴罗、达头、阿波、贪汗合称5 可汗号称“控弦之士四十万人”从西线越过长城分两路攻入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六畜咸尽”(注:《隋书》,卷84,突厥传。),损失惨重。文帝部署加强全面反击:开皇三年(583 年)遣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讨伐高宝宁兵。高宝宁向突厥求援,突厥受制于西线,“不能援”。高宝宁败入契丹,为其部属所杀,东北“遂安”(注:《隋书》,卷39,阴寿传。);遣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节度诸道军,以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内史监虞庆则、秦州总管窦荣定、左仆射高颎等为分道行军元帅出塞讨击突厥。高颎率军出宁州(炀帝大业三年改为北地郡)道,虞庆则出原州(大业三年改为平凉郡)道,负责狙击突厥南犯,“镇遏缘边”,配合防守京辅北境(注:《隋书》,卷41,高颎传;《资治通鉴》,卷175, 陈长城公至德元年八月。)。杨弘率军“数万”出灵州(大业三年改为灵武郡)道,“大破”突厥兵,“斩断千级”(注:《隋书》,卷43,河间王弘传。)。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大业三年改为武威郡)道,历经苦战,大败阿波可汗兵。阿波兵锋屡次被挫,“请盟而去”(注:《隋书》,卷39,窦荣定传。)。杨爽亲督李充等4 将率大将出朔州(开皇十六年置为庆州,大业三年改为弘化郡)道,大破沙钵略可汗兵于白道(即古阴山之南北主要通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虏获千余人,驱马牛羊巨万”(注:《隋书》,卷44,卫昭王爽传。)。沙钵略身负重伤“遁逃”。“其军中无食,粉骨为粮,加以疾疫,死者甚众”(注:《资治通鉴》,卷175,陈长城公至德元年四月。)。隋军几路大军的有力反击,突厥南攻无法得逞。沙钵略可汗与其他各汗之间矛盾加深。文帝因势利导,先与达头、阿波、贪汗等可汗连和,又在沙钵略势力越来越孤立之际,主动与之盟好。于是,突厥势力北辙,北疆战事渐而平息。
    2.修筑长城,强固北疆戍防。隋朝在击退突厥大举进攻前后,重视北疆沿边地带的防务。除了重兵屯驻外,还修缮和增修了长城及其他关防设施。文帝即位之后,确定了以防御为主的治边战略。面对突厥称雄漠北、南下挑战的严重局势,他指示北上戍边诸军,对近边各族,严格遵守“有降者纳,有违者死”的政策,强调对边族投归者不得动辄用兵,“被其拥仰,放听其旧”。尤其要致力于“广阔边境,严治关塞,使其民不敢南望,永服威刑”(注:《隋书》,卷84,突厥传。)。于是,“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注:《隋书》,卷84, 突厥传。 )。如开皇元年(581年),文帝命韦冲“发稽胡修长城,汾州胡千余人,在塗亡叛”者赴役,“二旬而罢”(注:《隋书》,卷1, 高祖纪上;《资治通鉴》,卷175,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四月。)。 因为时间短,此次修长城, 大致只能在某些旧的城段上略加修补而已。 开皇五年(585年),又命司农少卿崔方仲“发丁三万,于朔方(夏州)、 灵武(灵州)筑长城,东(应为西)至黄河,西(应为东)拒绥州(炀帝大业三年改为雕阳郡),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 开皇六年(586年),复命崔方仲“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注:《隋书》,卷60,崔方仲传;《资治通鉴》,卷176, 陈长城公至德三年十月、四年二月。)。开皇七年(587年), 又“发丁男十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注:《隋书》,卷1,高祖纪上。)。炀帝在位时,以更大的规模修筑长城。如大业三年(607年), “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胜州),东至紫河,二旬(《隋书·炀帝纪》作“一旬”)而罢”(注:《北史》,卷12,隋炀帝纪。)。大业四年(608年),“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以东”(注:《隋书》,卷3,炀帝纪上。)。据专家考证, 隋朝自文帝开皇元年至炀帝大业四年(581年~608年)前后29年间,凡7次调动大批民工修筑长城。其修筑方位大致西自今宁夏灵武向东曲延,经陕西横山、绥德,穿过黄河入山西离石北、岚县境,抵北京居庸关,再经北京密云、河北蓟县、卢龙至秦皇岛海边。主要是对前代旧长城进行修缮补筑,附以新修的城堡等长城配套设施(注:参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载《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2期;《中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 1991年出版),卷6,兵垒,页155~156。)。这段长城的修缮补筑, 作为备御北疆突厥及其他边族南下的军事设施,是隋朝边疆经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