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朝的边疆经略(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王力平 参加讨论

早在隋初,文帝对高丽王高阳(一作汤,当为笔误)“虽称藩附”,但“诚节未尽”予以极大的关注。隋朝平陈之后,高丽的背隋倾向日益显露。如高阳王鉴于陈之灭亡,对隋朝深怀戒备之心,“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在其近邻恃强称雄,“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导致东北各族动荡不安;高阳“又数遣马骑,杀害边人”,侵犯隋朝边境;隋朝遣使至高丽抚慰,而高阳“乃坐空馆,严加防守”,“畏其访察”(注:《隋书》,卷81,高丽传。)。开皇十七年(597年),文帝赐高阳玺书,严肃指出他的越节和不臣行为:“朕于苍生悉如赤子,赐王(高阳)土宇,授王官爵,深恩殊泽,彰著遐迩。王专怀不信,恒自猜疑,常遣使人密觇消息,纯臣之义岂若是也?”但文帝对高阳的种种背离行动,只是“训导”,不加追究,不罢黜高阳王位并更换官属。以前之“愆违,一已宽恕”,但希望高阳自“今日以后,必须改革。守藩臣之节,奉朝正之典,自化尔藩,勿忤他国,则长享富贵,实称朕心”。高阳得文帝玺书后,“将奉表陈谢”,但因其病死而作罢(注:《隋书》,卷81,高丽传。)。高阳死后,其子高元嗣位。文帝对高元例行册封,并“优册元为王”(注:《隋书》,卷81,高丽传。)。但高元的反隋行动却有增无已,公然出兵入攻隋境。开皇十八年(598年), 隋营州总管率军击退高元所率靺鞨兵万余骑于辽西。接着,文帝命汉王杨谅、总管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将水陆兵30万伐高丽”。“下诏黜高丽王元官爵”。杨谅、王世积率陆路军,出临渝关,至辽西,因“饷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而无法渡辽水再进;水军总管周罗率兵由海路向平壤进发,亦因遭风浪所阻,“船多沉没”,损失甚巨。但高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自责为“辽东粪土臣元”。文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注:据《隋书》,卷81,高丽传;《资治通鉴》,卷178,隋文帝开皇十八年二月、六月、 九月。)。隋朝与高丽暂告和解。至大业(605年~618年)前期,炀帝以大败突厥、平定吐谷浑、抚定西域、震慑“天下”而对边境各族大树“天威”,对以前屡悖臣礼、不守臣节、敢于与朝廷抗衡的高丽动向尤其敏感和关注。高丽王高元此前的“谢罪”和解,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与隋朝的离心和敌意并未改变。如开皇十七年文帝对高丽用兵时,地处高丽近邻而为隋朝藩属的百济王余昌奉表,在隋军进入高丽境后“请为军导”。此后高丽“颇知其事,以兵侵掠其(百济)境”,其伺机报复并发泄对隋朝的不满昭然若揭。大业三年(607年), 炀帝出塞北巡,意在“耀兵”,扬其君威。前已内附的突厥启民可汗及奚、霫、室韦等族酋长几十人皆来朝见。惟高元不仅不遣使朝见,反而派使臣来到启民住所,企图私通突厥。“启民不敢隐”,引高丽使面见炀帝。此事引起隋朝君臣的极大不满。黄门侍郎裴矩当即向炀帝上奏状,陈述高丽自周武王以来一直是中国王朝的封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高祖(文帝)“欲征之久矣”。但因命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而罢。今陛下威震“天下”,又值北巡盛事,高丽竟敢不遣使朝拜,“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炀帝采纳了裴矩之奏状,命高丽使还后转达高元,“勿自生疑惧,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若再拒绝“朝觐”,将“往巡彼土”(注:《隋书》,卷67,裴矩传;卷81,高丽传。《资治通鉴》,卷180,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 五月、六月;卷18,隋炀帝大业六年十二月。)。高元对此仍“不用命”,我行我素。炀帝认为高元一再“亏失藩礼”,如此胆大妄为,他的君主地位受到藩属的严重挑战,以裴矩为首的大臣们声讨高丽的议论也更为激烈,因此决定出动大军征伐高丽(注:《隋书》,卷67,裴矩传;卷81,高丽传。《资治通鉴》,卷181,隋炀帝大业六年十二月。)。
    大业八年(612 年),炀帝亲率大军百余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陆路军分左、右各12军出辽西入高丽境。越过辽水的隋军包围辽东城(今辽阳)。高丽兵力守之,隋军屡攻未破,被牵制于辽东城附近。前军大将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军渡过鸭绿江,进抵平壤城(高丽王城,今朝鲜平壤)下,被高丽兵全力反击,全军溃于萨水(今朝鲜清川江)。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为水军总管率军从东莱渡海至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不待诸军会师孤军攻入平壤城,被高丽兵全力伏击大部歼灭。此次战役,隋军小胜而后大败。实际参战陆路各军“凡三十万五千”人,及还军仅剩“二千七百人”。水路各军损失亦巨,来护儿“精甲四万”,及“还者不过数千人”,仅卫文昇 “一军独全”。隋军以失败告终(注:《隋书》,卷81,高丽传;《资治通鉴》卷 181, 隋文帝大业八年正月、二月、五月~七月。)。大业九年(613年),炀帝命大军再次进攻高丽并亲赴辽东督战。隋军仍分陆海两路进发。陆路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趋平壤。左光禄大夫王仁恭率军出扶余道围攻新城(今抚顺),“高丽兵数万拒战”,王仁恭率劲骑“击破之”。高丽兵据婴城死守,王仁恭军“四面攻围”,双方进入激战中。接着,炀帝命诸将围攻辽东城,“听以便宜从事”。隋军采用多种战具攻城,“飞楼、橦、云梯、地道四面俱进”,而高丽兵“应变拒之”。激战持续20余日胜负未决,双方“死者甚众”。其他各军尚在进发中。宇文述、杨义臣军才抵鸭绿江,来护儿水军刚集东莱(前莱州)备舰待发。此时,负责军输督运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乘机发动兵变,从黎阳(属汲郡)起兵进逼京都洛阳。炀帝急忙引军西还。杨玄感之反被镇压,但此次出征高丽之役也无果而废(注:《隋书》,卷 4,炀帝纪下;卷81,高丽传。《资治通鉴》,卷 182,隋炀帝大业九年四月、六月~八月。)。大业十年(614年),炀帝第三次发军进攻高丽, 仍分陆海两路进发。炀帝已先次宁远镇(今北镇),命备军至辽西集合。但其时隋境各地民众造反四起,“天下已乱”,道路“阻绝”不通,军队北上困难重重,官军普遍厌战,“人多流亡”,“军多失期”,无法按规定到达前线。但海路来护儿率领军队渡海却很快到达毕奢城(即卑奢城或卑沙城,在今大连新金南部沿海)。“高丽举兵逆战”,来护儿军“击破之”,乘胜进军平壤城。其时高丽由于前两次战争的打击“亦困弊”,难以经受隋军的再次进攻,高元王惧而“遣使乞降”,并“囚送斛斯政(开皇九年战役中逃奔高丽的隋将)以赎罪。”炀帝“许之”,复命军队班师,于怀远镇接受高丽使的“降款”。炀帝三次征讨高丽之役,代价巨大,又未能达到平定高丽的目的(注:《隋书》,卷81,高丽传;《资治通鉴》,卷182,隋炀帝大业十年七月。)。 但在第一次(开皇八年)征战中,收回了部分地区,增“置辽东郡及通定镇”(注:《隋书》,卷81,高丽传。)。隋朝在东北的统一辖区扩至辽水,隔河与高丽相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