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省长官为隋朝政治决策的核心人物,文帝时代,其任免情况如下(注:参阅山崎宏:《隋朝官僚的性格》,载《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纪要·史学研究》六,1956年。): 1.尚书省左、右仆射担任尚书左仆射的有高颎(渤海人,前朝任内史下大夫,任职于开皇1.2.~1.8.及开皇2.6.~19.8.)、 赵芬(天水人,前朝任东京小宗伯,任职于开皇1.8.~2.6.)和杨素(华阴人,前朝任治东楚州事,任职于仁寿1.1.~大业1.2.)三人。担任尚书右仆射的有赵煚(天水人,前朝任齐州刺史,任职于开皇1.2.~不详)、虞庆则(京兆人,前朝任石州总管,任职于开皇4.4.~9.1.)、苏威(京兆人,任职于开皇9.4.~12.7.及仁寿1.1.~大业3.7.)、杨素(任职于开皇12.12.~仁寿1.1.)。 2.门下省纳言担任此职的高颎(开皇1.2.~不详)、柳机(河东人,前朝任华州刺史,任职于开皇初)、苏威(开皇1.3.~10.7.;开皇14.7.~仁寿1.1.)、杨素(开皇9.6.~10.7.)、卫王爽(皇族,前朝任内史上士,任职于开皇7年)、杨达(皇族, 前朝任内史下大夫,任职于仁寿2.10.~大业8.5.)。 3.内史省监、令担任此职的有虞庆则(内史监,开皇1.2.~4.4.)、李德林(博陵人,原北齐中书侍郎、周御正下大夫,任职于开皇1.2.~10.4.)、赵芬(开皇初)、赵煚(开皇3.4. ~不详)、晋王广(皇子,任职于开皇6年~8年)、杨素(开皇10.7.~12.7.)蜀王秀(皇子,任职于开皇12.2.~13.6.)齐王暕(皇孙,任职于开皇19.6.~仁寿元年)、晋王昭(皇孙,任职于仁寿1.1.~4年)、杨约(华阴人,任职于仁寿4年~大业元年)。 三省长官中,高昇的出身颇可研究,《北史》本传记其“自言渤海蓨人也。其先因官北边,没于辽左。”所谓“渤海蓨人”云云,似属冒称大姓,真正的出身大概与前述王谊无异,为朝鲜郡县的汉族大姓,但高颎文化修养颇深,不宜视作胡人。其父自北齐归周,在独孤信麾下充任僚佐。独孤信落难后,他不怕牵连继续与其女(隋文帝文献皇后)来往,高颎因此得到文献皇后的有力支持,成为隋朝开国首任尚书左仆射。因为其父曾在北齐任职而将高颎归为北齐旧臣系列,显然不合理。 虞庆则“本姓鱼。其先仕于赫连氏,遂家灵武,代为北边豪杰。……庆则幼雄毅,性倜傥,身高八尺,有胆气,善鲜卑语,身被重铠,带两鞭,左右驰射,本州豪侠皆敬惮之”,一生因军功显赫,在三省长官中最具有胡族军将气质。 以上清楚在表明,第一,隋政府首脑几乎清一色出自汉族,哪怕将迹近胡人的虞庆则当作胡族代表,也完全不成比例,与北周政府首脑的民族构成恰成鲜明对照(注:北周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中,鲜卑化汉人仅占五分之一左右,前引山崎宏《隋朝官僚的性格》网罗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至大象元年(579年)杨坚执政前担任六官的首脑人物计34人,笔者对其民族成分略作修正后进行统计,则汉族也只占四分之一左右,且多已胡化。)。第二,其籍贯分别京兆、天水、华阴、河东、博陵和渤海,其中,天水出身的赵芬和赵煚任期短而无实权,故文帝时期的政府首脑人物大致集中在京兆到洛阳一线。第三,他们(柳机和后期的皇室人物除外)都在周隋革命中坚定支持隋文帝,可见隋文帝用人重在政治立场,并不固执畛域之见,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任用李德林等北齐出身者,并随着国家统一的进程而越来越多地吸收山东和江南地域的官人,到了隋炀帝时代,甚至出现重用江南士人的转变(注:参阅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第四, 他们无一担任北周中央高官者,不是北周政权的核心成员,并且与杨坚有着明显的上下地位差别(注:山崎宏的《隋朝官僚的性格》在统计上述人员的前朝任职时,以北周末年为下限,笔者修正为杨坚夺权之前的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因为此后的官职变动,出自杨坚的任命,不足为据。)。 显而易见,周隋革命之后,用人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关陇集团”骨干分子已经被请上有名无实的高位。其实,他们早在北周内部多次政治整肃中心意涣散,又由于位高望重而难为新王朝所用,代之而起的是北周中下级官吏,他们对旧政权并无深厚感情和忠诚心,反而对北周末年的政治败坏感到失望。他们年轻力壮,胸怀理想,渴望建功立业,因此,很容易聚集到年轻的改革家杨坚的旗帜下,试图取得权力,变革现状,实现抱负。他们多为两京地带汉人,受过良好教育,比起孔武有力的关陇军将更有知识文化,其崛起符合社会由乱而治的发展趋势。 我们再进一步考察一下六部长官和禁军卫府大将军的情况。 1.吏部尚书担任此职的有虞庆则(开皇1.2.~4.4.,以内史监兼任)、韦世康(京兆人,前任司会中大夫,任职于开皇1.12.~7.4.;开皇13.1.~15.10.)、苏威(开皇7.4.~9.4.)、卢恺(涿郡人,前朝任东京吏部大夫,任职于开皇9.~12.7.,以礼部尚书摄)、 令狐熙(郭煌人,前朝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任职于开皇九年以后,以鸿胪卿兼任)、牛弘(安定人,前朝任内吏下大夫,任职于开皇19.9. ~大业6.11.)、柳述(河东人,任职于仁寿中,判吏部尚书事)、 长孙平(*洛阳人(注:“*”表示胡人出身,以下同。),前朝任东京小司寇,任职于仁寿中,以太常卿判吏部尚书事)。 2.礼部尚书担任此职的有韦世康(开皇1.2.~1.12.)、 辛彦之(陇西人,前朝任少宗伯,任职于开皇2年)、牛弘(开皇3~6年)、杨尚希(弘农人,前朝任东京司宪中大夫,任职 于开皇6.10.~9年)、卢恺(开皇9.6.~12.7.)、杨文纪(弘农人,前朝任虞部下大夫,任职于开皇中~仁寿2年,以宗正卿判)。 3.兵部尚书担任此职的有元岩(*洛阳人,前朝任内史中大夫,任职于开皇1.2.~2.1.)、元晖(*洛阳人,前朝任司宪大夫, 任职于开皇2年)、苏孝慈(*扶风人(注: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2页引《姓纂》十一“河南苏氏”所说:“后魏《官氏志》:拔略氏改为苏氏。后魏恒州刺史苏强,孙武安兖州刺史,生顺,孝慈。……孝慈,隋兵部尚书安平公”,据此可知苏孝慈为胡人。),前朝任工部上大夫,任职于开皇2.6.~4.4.)、杨尚希(开皇4.4.~6.10.)、郭均(冯翊人,任职于开皇中)、冯世基(上党人,任职于平陈后)、柳述(开皇末;仁寿年间,以内史侍郎判)。 4.刑部尚书担任此职的有元晖(开皇1.2.~2年)、 李圆通(京兆人,前朝任隋国公府参军事,任职于开皇初〔尚书左丞摄〕;开皇13~15年;开皇19~仁寿4年〔检校〕)、皇甫绩(安定人, 前朝任御正下大夫,任职于开皇2.5.~不详)、苏威(开皇3年)、 袁聿修(陈郡人,前朝任齐吏部尚书、周吏部下大夫,任职于开皇初)、刘仁恩(开皇4.4.~8.10.)、宇文弼(*洛阳人,前朝任南司州刺史,任职于开皇9.4.~13年)、薛胄(河东人,前朝任司金大夫,任职于开皇19年)。 5.民部尚书担任此职的有杨尚希(开皇1.2.~2.5.)、长孙平(开皇2.5.~3.12.)、苏威(开皇3.12.~7.4.)、张煚(河间人,前朝任冢宰司录,任职于开皇7.4.~10年)、厍狄嵚(*代人,任职于开皇年间)、斛律孝卿(*太安人,前朝任齐尚书令、周纳言上士,任职于开皇18~19年)、韦冲(京兆人,前朝任汾州刺史,任职于仁寿3.9.~大业1.5.)。 6.工部尚书担任此职的有长孙毗(*洛阳人,任职于开皇1.2.~2年)、杜杲(京兆人,前朝任同州刺史,任职于开皇2年)、贺娄子干(*代人,前朝任秦州刺史,任职于开皇2.10.~3年)、 苏孝慈(开皇初;开皇12~15年)、长孙平(开皇中)、杨异(弘农人,前朝任宁都太守,任职于开皇9.4.~12.9.)、杨达(皇族,前朝任内史下大夫,任职于开皇15.4.~仁寿2.10)。 7.禁军卫府大将军担任此职的有杨雄(皇族,前朝任右司卫上大夫,开皇1.2.、9年任左卫,开皇初任右卫)、杨弘(皇族,开皇1.5.~不详,右卫)、高颎(开皇2年任左卫,开皇5年任左领)、宇文述(*代郡人,前朝任左宫伯,开皇初~9年初任右卫)、李礼成(陇西人,前朝任民部中大夫,开皇7年任左卫;开皇3.2.~3.8.任右武卫)、 元胄(*洛阳人,前朝任大将军,开皇元年起任左卫,旋转右卫;开皇中任右卫)、虞庆则(开皇9.1.~9.11.任右卫;开皇9.11.~17.12.任右武侯)、元旻(*洛阳人,开皇11.5.~20.10.任左卫)、贺娄子干(不详~开皇13.7.任左卫)、汉王谅(皇子,开皇13~17年任左卫;开皇12.2.~13年任右卫)、晋王昭(皇孙,仁寿1~3年以内史令兼左卫)、田仁恭(平凉人,前朝任幽州总管,开皇初任右武卫;旋转左武卫)晋王广(皇子,开皇2.2起任左武卫;开皇9年领左武侯)、秦王俊(皇子,开皇2.2.起任右武卫)、窦荣定(*扶风人,前朝任忠州刺史,不详~开皇6年任左武卫;开皇3.12.起任右武卫;开皇2.4.~2.8.任左武侯;开皇1.11.起任右武侯)、刘昶(*中山人,前朝任秦灵二州总管,开皇初任左武卫)、杨武通(弘农人,开皇中任左武卫)、独孤罗(*云中人,前朝任楚安郡太守,仁寿中任左武卫)、伊娄谦(*洛阳人,前朝任前驱中大夫,开皇1.2.起任左武侯)、贺若谊(*洛阳人,前朝任洛州刺史,开皇2年任左武侯)、姚辩(*武威人,前朝任大都督,仁寿3.2.~大业2年任左武侯)、贺若弼(*洛阳人,前朝任寿州刺史,开皇15年任右武侯;平陈后任右领军)、卫王爽(皇族,前朝任内史上士,开皇1年任右领军)、宇文忻(*朔方人,前朝任豫州总管,开皇5.3.~6.8.任右领军)、李安(陇西人,前朝任少师右上士,开皇9.11.起任右领军)、蜀王秀(皇子,开皇12.2.起以内史令兼右领军)。 六部尚书和禁军卫府大将军的情况,和前述三省长官的情况基本相同。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胡族出身的官员占有相当比例,在六部和军队长官总数中占36.5%,其中,在兵部和民部尚书中均占43%弱,在工部尚书中占57%,在禁军卫府大将军中占46%强。在集权体制下,军队是国家的支柱,被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先后有十名皇族外戚(占38.5%)担任禁军大将军,充分体现其重要性,而胡人在此部门占有如此高的比例,足见胡族仍深受信任与重用。胡族在尚书省各部的不同分布,完全由于其文化特长所决定,例如礼部纯任汉人,而工部多用胡人,即可示其一斑。因此,说周隋嬗替乃汉人推翻胡人政权的斗争,不能成立;毋宁说,隋朝纠正了北朝的歧视汉人政策。毫无疑问,隋朝是以汉族为主的民族融合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