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文帝时代中央高级官员成分分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韩昇 参加讨论


    在上述高官当中,出身于原北周地区占绝对多数。然而,真正出自北周创业集团或来自原北方六镇者却实在少见。如前所述,隋文帝上台时对北周皇族宇文氏所进行斩草除根的杀戮,所警戒的就是宇文氏在关陇集团中的影响力,有此深忧,明显不会倚重北周旧班底。实际上,文帝此后政治清洗的矛头,主要就是针对与北周政权有较深关系的上层官员。相反,他着力培养并重用者,则为其亲族、旧部(含其父杨忠)、同学和故友,亦即与其颇有渊源关系又在政治上坚决拥护他的新人。
    纵观文帝的经历,在登基之前,仅在保定五年(565 年)担任随州刺史和建德六、七年(577、578年)先后担任定州的南兖州总管这样两次外任机会,且任期都很短,没有机会发现并培养起自己的干部队伍,其一生基本在关中活动,所熟悉的大多为关中人士,由此决定了其用人的地域局限性。而且,他没有显赫的政绩军功,这既决定他不会重用那些高望重者,又决定了他缺乏自己的人事班底,就隋朝官僚的家族背景而言,皇室自称其出身的弘农扬氏居中心地位,与皇亲国戚一起控制朝政,此外受重用者为文帝的故旧。人事基础的薄弱,使得文帝不能不在杨氏之外,倚重皇后独孤氏系统的人马,这批人以高颎为代表。当然,隋文帝上台后也尽量提拔一批政绩突出的新秀,表明他并不囿于原来的小圈子。所以。造成文帝多用关中人士的结果,乃由其人事基础薄弱所致。
    人事基础的欠缺,使他不敢轻信别人,开皇五、六年(585、586年)先后发生了王谊、刘昉、宇文忻、梁士彦等开国功臣的背判事件,使他对那些貌似忠诚的官僚更加怀疑。在高度集权体制下,直言敢谏的忠臣往往成为打击的目标,而政治面目掩盖得完美无暇的野心家却飞黄腾达,鱼龙混杂,忠奸难辨。性急的文帝越来越失去了耐心,心里老是提防着朝廷内部出现朋党。
    平陈之后,尚书右仆射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因被人指摘为朋党而免职,隋文帝以此为契机,将中央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族手中,如吏部的柳述(女婿)、礼部的杨文纪(弘农)、兵部的柳述、刑部的李圆通(家将)、民部的韦冲(皇孙齐王暕岳父)和工部的杨达(皇侄),不但六部全为皇亲国戚所控制,而且,出纳帝命的门下、内史二省长官也转由皇族担任,特别是在开皇末年,废立太子的事件造成的强烈冲击,一代良相高颎失势,中枢权力完全为皇室所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中央集权转为皇室集权,表明晚年的文帝已经不再充满自信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为隋朝用人之一大变化。炀帝上台后,虽然缓和了皇室垄断政权的局面,但他转而大批重用南方人士,造成用人上的又一变化,这当然是后话了。
    山东和江南人士在权力中心所占比例甚低,其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统一的时间太短,这些地区官员的政治立场尚未经受考验,文帝对他们还不熟悉,因此还谈不上委以重任的问题。但是,在六部尚书以下官职中,山东和江南人士占有相当比例亦是不争的事实。据粗略统计,北齐出身而转仕于隋者,有:
    杨德林、薛道衡、高励、乞伏慧、卢昌衡、李孝贞、魏澹、陆爽、杜台卿、辛德源、樊子盖、刘权、慕容三藏、李谔、源师、郎茂、高构、张虔威、房彦谦、裴矩、刘龙、王劭、刘弘、游元、冯慈明、刘子翊、陆彦师、房恭懿、公孙景茂、何妥、马荣伯、王通、房晖远、刘焯、刘炫、王孝籍、李元操、刘臻、崔儦、诸葛颖、孙万寿、庾季才、卢太翼等。
    南朝出身而仕于隋者,有:
    柳裘、明克让、许善心、麦铁杖、来护儿、周罗、周法尚、鲍宏、裴政、柳庄、陆知命、虞世基、裴蕴、姚察、元善、王頍、萧该、袁充、王贞、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耿询、萧吉、许智藏、万宝常等。
    他们或者治理一方,政绩斐然;或者在中央部、寺担任副职,虽然不参加高层政治决策,但却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亦是要职。李德林长期担任内史令,为重要决策人物;薛道衡和陆彦师一度典选,甄别士流,力图改变隋初用人路线;柳裘助隋文帝政变篡周;麦铁杖、来护儿勇冠三军,屡建军功。至于文化部门,则几乎为北齐和江南人士垄断,异彩纷呈,正因为有此基础,所以在社会文化走向繁荣的炀帝时代,他们就能以文辞才华脱颖而出,攀龙鳞,附凤翼,扶摇而上。显然,文帝对于山东和江南人士还是能够兼容并包,量才录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日益安定之后,他们也越来越多地登上政治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毕竟山东和江南人士出自原来的敌国,要说完全将他们与出身关中的官人一视同仁,却也不现实。开皇前半期,文帝对山东和江南人士明显抱有戒心,而李德林在中央屡遭高颎和苏威的排挤,最后被文帝逐出中枢机构,也不能说没有畛域之见。至于能否将权利之争、地域歧视和帮派壁垒等官场中常见的纠葛,抽象为确定不移的排他性组织路线,尚可研究。
    总而言之,文帝的用人,在开皇前期是以助其改朝换代的两京地带出身的汉族官人为中心,融合胡族支持者而展开的,并随着统一的进程而不断吸收山东、江南士人参加,然而,到了开皇中后期,由于多次发生的政治斗争,加重了文帝对百官的猜疑,又由于太平盛世而增长的骄慢、家庭不幸而造成的焦躁失望和老年的偏执等因素,中央集权日益蜕变为皇帝个人专断,形成皇族近臣遍布朝廷要津的不正常局面。过度的集权无助于克服潜在的分裂因素,反而加剧了隋朝内部的政治矛盾。注意内部协调与平衡的组织路线破产,标志着隋朝已露出破绽而面临新的转折关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