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张謇与维新运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 苑书义 参加讨论

总而言之,张謇与张之洞、刘坤一,特别是翁同龠,既有着近似的阶级特性、密切的政治联系、深厚的个人交谊;又对维新运动有着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因而他们在维新运动中,彼此设法关照、沟通情报、密谋对策,张謇有时与翁同龠共进退,与张之洞、刘坤一配合默契,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与此相比,张謇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关系,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张謇曾说:“余与康梁是群非党”。所谓“是群非党”,可以说是张謇与康梁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他们原本都是封建士大夫,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不同的是,张謇起步较晚,仍然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康梁起步较早,业已立足于资本主义。封建色彩较浓的张謇隶属于以翁同龠为首的帝党阵营,并且依托于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洋务派殿军。资本主义色彩较浓的康梁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首领,他们与帝党结盟,依靠光绪皇帝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活动。正因为如此,张謇同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变法问题上,就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原则性分歧。他们之间相同或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一,他们都认为变法是时势使然,中国非变法无以图存;其二,他们都认为变法旨在“富民强国”,因而必须改变“农本”思想,“以工立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农商业;其三,他们都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培养人才,因而必须变通科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其四,他们都认为变法事体重大,必须依靠皇权自上而下进行。他们之间的原则性分歧主要表现在:其一,张謇、翁同龠等认为“法刓必变,有可变者,有竭天下贤智之力而不能变者矣”。康有为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在听到光绪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的说法后,立即表示:“近岁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以下简称《戊戌变法》),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45页。)其二,张謇钟情于“中体西用”的理论模式,而康梁等则倾向于冲破“中体西用”防线,构筑起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理论模式,“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注: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文集》,第1册,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32 页。)其三,张謇反对“伸民权”,主张“去官毒”而“保君权”。康梁起初主张“伸民权”,而反对“保君权”。但当他们一经接近清朝中枢政权,就立即改换调门,正像梁启超所说的:“中国倡民权者”以康有为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旨在“以君主之权,行民权之意”(注:梁启超:《康有为传》,《戊戌变法》,第4册,第34页。)。 当然,康有为的这种转变,并非是放弃民权,而是以退为进的权宜之计,最终目标,依然是改变君权“乾纲独断”的局面,“立宪法,设议院”,实行“君民合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其四,张謇主张变法应该是“平和、中正、渐变的改进”,而康梁等则“用激烈雷霆式的手段来变法”,主张“扫荡桎梏,冲决网罗”(注:谭嗣同:《致汪康年书》,《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3页。)。 康广仁也批评乃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并说乃兄“亦非不知,以为死〔生〕由命,非所能避。”(注:康广仁:《致易一书》,《康幼博茂才遗稿》,第1页。)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张謇对维新运动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有利于维新运动的开始兴起,却不利于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从而表明当时张謇尚未作为一名“志同道合”的同志而跻身于维新派的行列,还只是一位刚刚把人生道路转移到资本主义方向、在政治上属于以翁同龠为首的帝党阵营、在思想上倾向于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洋务派殿军的进步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