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夺位的基本条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 杜文玉 参加讨论

十二军将军武德八年以前任职的就不多说了,这年重置十二军时任命的将军,《册府元龟》卷990“外臣·备御三”有详细记载, 摘录如下:“以太常卿窦诞为参旗将军,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鼓旗将军,淮安王神通为玄戈将军,右骁卫将军刘弘基为井钺将军,右卫大将军张瑾为羽林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骑官将军,右监门将军樊世兴为天节将军、右武候将军安修仁为招摇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杨毛为折威将军,左武候将军王长谐为天纪将军,岐州刺史柴绍为平道将军,钱九陇为苑游将军。”此后,十二军将军还有一些变动,如张瑾,武德九年改任天纪将军,天节将军改由罗艺充任。
    以上人员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秦王府集团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固不待说。窦诞,为唐高祖女婿,《新唐书·袁朗传》:“武德初,隐太子与秦王齐王相倾,争致名臣相助。”其所罗列的秦王府集团人物中就有窦诞在内。可见他早已投靠李世民。参旗军军副张琮多年跟随李世民,所谓“陪从戎麾”,(注:《金石萃编》卷45《张琮碑》。)早就属秦王府集团中人。钱九陇、杨毛、樊世兴、李神通、柴绍等人,多次跟随李世民征伐,立功受赏,逐渐爬上高位,在长期征战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如樊世兴,早年跟随李世民起兵,攻下长安,后又相随征薛举,平王世充、窦建德等。《新唐书》本传说:“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再如李神通虽为宗室,然长期随李世民征战,在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赏赐他良田数十顷,张婕妤之父欲夺其田,通过唐高祖下诏施加压力,被李世民顶住。(注:《旧唐书》卷64《隐太子建成传》。)这种情谊李神通当然不会忘记。然而李神通若非秦王集团中人,李世民也不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庇护他。柴绍,尚高祖女平阳公主。早在太原起兵时,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柴绍即为右领军府长史。后又与柴绍夫妻经略渭北,攻下长安。在李世民平定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重大战役中,柴绍均跟随参战,立有功勋。(注:《旧唐书》卷58《柴绍传》。)因此,在关系方面要远远亲于建成、元吉一方。二、为中间人物,如杨恭仁、王长谐、张瑾、安修仁等。这些人物从现有史料看,尚不见明显倾向,可能没有卷入李世民兄弟的斗争中去。王长谐、安修仁,两《唐书》无传,其事迹其它史料中也比较少见,难以判断其政治倾向。如杨恭仁,早先任凉州总管,为唐王朝镇守和经营西北,建有功勋。武德末,始入朝吏部尚书,迁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故末卷入这场斗争。张瑾,有关事迹的史料很少,很难了解其政治倾向,两《唐书》几处有关张瑾的记载,所记的都是同一事,即武德八年七月,突厥入寇,遣其于太原防守,“瑾全军并没,脱身奔于李靖”。(注:《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 )后李世民率大军出击,迫使突厥退出,收复了张瑾所失之地。至于张瑾败军,唐廷如何处理,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从《通鉴》卷191 武德九年六月条出现的“天纪将军张瑾”一语看,张瑾并未受到惩罚。根据这种情况分析,其未受处分,当是因为太原失而复得,这样张瑾就要感谢李世民了。在随后的玄武门之变中,张瑾虽未投奔秦王府集团,但也不至于倾向李建成一方。三、为秦王府集团敌对一方,即罗艺为将的天节军。罗艺在平定刘黑闼后,“因请入朝”,任左翊卫大将军,“艺自以功高位重,无所降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被高祖治罪,久而释之,“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太宗即位后,“而艺惧不自安”,遂反。(注:《旧唐书》卷56《罗艺传》。)其实罗艺早就投入建成集团,《通鉴》卷191 武德七年六月条载:“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勇二千人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右长林,号长林兵。又密使右虞候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东宫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李艺即罗艺。高祖发现后召建成责之,并流放了可达志,罗艺因功高释而未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关中十二军,绝大部分在李世民的控制之下。武德九年六月,唐高祖命李元吉率军出击突厥时,出动的部队是罗艺的天节军和张瑾的天纪军,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当时李建成对李元吉说:“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恶坑之,孰敢不服。”(注:以上均见《通鉴》卷191。 )如果元吉统率的基本部队不是这两军,而是十二军中的其它诸军,则李建成不敢提出这样的计划。可见李建成、李元吉在调动军队时,也是颇费心机,作了一番选择。这就从另一角度证明李世民在关中十二军中颇具实力与影响。
    李渊建唐之初,就恢复了十二卫组织,以功臣武将充任诸卫大将军、将军,分领诸军府。由于政权建立不久,十二卫组织尚不健全,所以和十二军互有联系,诸卫大将军、将军也可兼任十二军将军,如杨恭仁以左卫大将军兼鼓旗将军,罗艺以左翊卫大将军为天节将军,钱九陇以右武卫将军为苑游将军。同时也有区别,如郑元以太常卿兼参旗将军,窦诞等也是以文官充任十二军将军。说明十二军必定是另一军事系统。秦齐二王护军的将领也有同时任职于十二卫系统的现象,如薛万均为秦府右二护军、北门长上,北门长上即属十二卫。贞观以后,军制逐渐健全,军事领兵与指挥系统才整齐划一了。由于唐初存在这种情况,便设了一个“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衔,于武德五年十月授予李世民,以“总摄戎机”,(注:《唐大诏令集》卷65“秦王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制”。)使李世民凌驾于十二卫大将军之上,全盘负责诸卫、诸军事务。当时,诸卫大将军中有不少人本来就属秦王府集团,如右武候大将军刘师立,右武卫大将军李安远,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左监门卫大将军李勣,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等。十二军将军的情况前面分析过了,不再赘言。这样,即使诸卫、诸军大将军、将军中有部分不属于秦王府集团,从制度上看,也得服从李世民。
    从当时制度看,李世民还有一个优势,即武德四年十月充任天策上将军。唐高祖特置这个官职,是因为“上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注:《通鉴》卷189。 )这个职务不是荣誉虚衔,而是有实际职事的,即“掌国之征讨”。(注:《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武德九年六月,突厥入寇,《旧唐书·巢王元吉传》说:“建成及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通鉴》卷191亦载:“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军北征,上从之。” 这个“代”字很有深意,说明征伐之事本属李世民掌管,经过高祖特诏批准,元吉才能代替世民出征。天策上将府设官多而全,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军谘祭酒、典签、主簿、诸曹参军事等官。其中“军谘祭酒二人,谋军事,赞相礼仪,宴接宾客。“记室参军二人,掌书疏表启,宣行教命。功曹参军事二人,掌官员假使、仪式、医药、选举、考课、禄恤、铺设等事。仓曹参军二人,掌粮禀、公廨、田园、厨膳、过所等事。兵曹参军事二人,掌马驴杂畜簿帐及牧养支料草粟等事。铠曹参军事二人,掌戎仗之事。士曹参军事二人,掌营造及罪罚之事。参军事六人,掌出使及杂检校之事。”诸曹还配有令史、书令史等吏。(注:《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俨然是一个职能齐全的庞大军事指挥机构。秦王府及诸护军府、帐内、亲事府,已有长史及诸曹参军等官,显然天策府官员不是为管王府及诸府之事而设置的,肯定另有分工。后者专管本府之事,而前者则是掌管秦王府以外的国家之事,从机构和官吏人数看也比前者庞大得多。(注:亲王府和护军府、亲事、帐内府的官员配备,可见《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和职卷44《职官志三》。)这是唐初机构特殊之处的一个方面。至于天策府的职能和兵部、太仆寺等政府机构有何分工或联系,由于其存在时间不长,史无明载,尚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明确,即由李世民的特殊地位(李同时还是尚书令、中书令),推知天策府当时可能会凌驾于兵部等机构之上,至于领兵征伐更是其独有的职能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