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宁志新 参加讨论

使职是唐朝官制中的重要内容,但《唐六典》、《通典》、两《唐书》官志等唐代典籍却记载不多,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不过,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已就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试就其中几个问题略抒管见,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使职的渊源与特点
    以使为官名的出现时间,大型工具书《辞海》定在唐朝,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注:《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8页。 )《辞源》亦称:“唐以后朝廷特派去负责地方某种政务的官称‘使’。如领兵称节度使,管财赋则称兼观察使等。”(注:《辞源》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版,第205页。)
    其实,早在汉朝就出现了以使为官名的现象。南宋学者王应麟在《玉海》卷一三二《官制·使》中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东汉时设置过清诏使,如范滂,“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注:《后汉书·范滂传》。)
    此外,汉朝还出现了若干以“使者”为名的官号。有“稻田使者”,如元凤元年(前80年)冬十月,安阳侯桀与燕王谋逆,“故稻田使者燕仓先发觉”(注:《汉书·昭宗纪第七》。)。“主历使者”,如元凤三年,因为历法问题,“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诘问”(注:《汉书·律历志第一上》。)。“行冤狱使者”,如张敞为京兆郡守,冤杀部下官吏絮舜,“会立春,行冤狱使者出,舜家载尸,并编敞教,自言使者。使者奏敞贼杀不辜”(注:《汉书·张敞传》。)。“河堤使者”,如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黄河冲决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注:《汉书·沟渠志》。)“护苑使者”,如谷永曾为王音推荐为护苑使者(注:《汉书·谷永传》。)。“美俗使者”,如严诩以孝行为官,为王莽看中,“拜为美俗使者”,文颖注云:“宣化风化使者”(注:《汉书·何并传》。)。“风俗使者”,如王莽当政的元始五年(公元五年)秋,“风俗使者八人还,言天下风俗齐同,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注:《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绣衣使者”,如元始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谯)玄,为绣衣使者。”(注:《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谯玄传》。)又如唐德宗朝名将马燧的祖先马宾,汉朝时任“议郎、绣衣使者”(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直指使者”,如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泰山、琅邪群盗徐勃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诛。”(注:《汉书·武帝纪第六》。)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使职。如西晋时始置都水使者,北魏设有慰抚大使、和籴使,北齐设有迎劳使和主管营田事务的都使、子使,陈朝设有采访使,隋朝设有巡省大使(巡省使)、安抚大使(安抚使)、慰抚大使(慰抚使)、简黜大使、受降使者、黜陟大使、讨捕大使(讨捕使)、宫使、朝集使、考使、巡农使等等(注:参见拙文《隋朝使职考》, 载《唐代的历史与社会》,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在对汉魏至隋朝的使职设置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他们在设置上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第一,各朝的使职多是根据需要而临时设置的,有事则置,事罢则停;第二,除个别使职(如都水使者)之外,各朝使职均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属于无品秩、无定员的差遣官;第三,各朝使职多以其所担负的任务而命名,由使职的名称即可看出其职能。
    上述这些特点基本上为后来的唐朝所沿袭。特别是有一些使职,如和籴使、慰抚大使、采访使、安抚大使(安抚使)、黜陟使、朝集使、考使、宫使等等,则成为唐朝经常使用的使职名称。此外,唐朝还有一些使职与前朝使职名称相近,职能类似。如西汉有稻田使者,唐朝有开稻田使;西汉有护苑使者,唐朝有宫苑使、洛苑使;西汉有风俗使者,唐朝有观风俗使;北齐有主管营田的都使、子使,唐朝有营田使;隋朝有巡省大使(巡省使),唐朝有巡察使;隋朝有讨捕大使(讨捕使),唐朝有讨击使、招讨使;隋朝有巡农使,唐朝有劝农使,等等。
    不过,在将唐朝使职与前朝使职进行认真比较之后,还可以发现,唐朝使职除了沿袭前朝使职设置的某些做法,沿用前朝的某些使名称呼之外,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使职大量增加,几乎遍及国家政权各个部门。唐以前的使职数量很少,从西汉至隋,先后出现的使职总数不过三十余个,多用于监督检查、了解下情和安抚民众等三个方面,涉及生产领域的使职则少得可怜(仅见稻田使者、巡农使等几个使职),直至隋朝才出现了军事方面的使职。而唐朝的使职总数多达330个以上, 几乎遍及国家各个职能部门。其中用于监督检查、了解下情和安抚民众的使职已退居次要地位,用于经济管理、军事管理、地方政权管理等方面的使职则居于主要地位,这确是前朝所没有出现过的。
    第二,出现了一些复合使职,使职兼任情况极为普遍。使职就名称含义而言,可以分为基本使职和复合使职两种。其中名称单一、职能确定的使职,可称为基本使职;由若干个基本使职合并而成的使职,可称为复合使职。唐以前的使职全是基本使职,使职兼任情况也很少见,笔者仅见一例。大业十年(614年),张须陀“以功迁齐郡通守, 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注:《隋书·张须陀传》。),是为兼黜陟、讨捕二使于一身。而唐朝出现了复合使职,如招慰讨击使是由招慰使和讨击使合并而成的,后简称为招讨使;又如税青苗地钱使,是由税地钱使和青苗使组合而成的;再如唐末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则是由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等三使合而为一的。不过,这种复合使职数量很少,大概不足10个。另外,使职兼任情况十分盛行,军使兼营田使,节度使兼支度、营田等使,都团练使兼观察、处置等使,盐铁使兼转运等使,唐后期的宰相例兼太清、太微宫使,延资库使等等,都已成为定制。兼职最著者有王鉷、杨国忠二人。王鉷兼二十余使,为:和市、和籴、长春宫、户口色役使,京畿关内采访、黜陟使,检察内作、闲厩使,苑内营田、五坊、宫苑等使,陇右群牧、支度、营田使,知总监、栽接使等(注:《新唐书·王鉷传》。)。杨国忠领四十余使,比王鉷兼领的使职又多了一倍。其余使职互兼情况俯拾皆是,兹不赘述。
    第三,形成了若干使职常设化、固定化、系统化的格局。所谓常设化,是指使职久置不废,相当于国家编制之内的正式官员;所谓固定化,是指使职名称确定,职能确定;所谓系统化,是指使职自成体系,上下贯通,可以独立运作。唐以前的使职,除去都水使者之外,全是临时设置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常设化、固定化、系统化。唐初的使职也大多是临时设置的,如安抚使、观风俗使、黜陟使、巡察使、按察使等等。但有个别使职,如贞观初年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经略使,以及随后设置的军使、营田使等,却是常设固定的。武则天朝是使职设置较多的一个时期,又出现了知匦使、理匦使、飞龙使、闲厩使等常设固定的使职。唐玄宗朝是使职设置最多的时期,约出现50余个,其中常设固定的使职就有军器使、盐池使、市舶使、长春宫使、转运使、木炭使等20余个。特别重要的是,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最终形成了以闲厩使为中心的御马管理系统、以群牧使为中心的畜牧业管理系统、以节度使为中心的军事管理系统、以转运使为中心的运输管理系统。以后的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常设固定的使职越来越多,又形成了以盐铁使为中心的手工业管理系统、以度支使为中心的财政管理系统、以租庸使(两税使)为中心的税收征管系统、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系统。于是,使职系统便与国家常设的官制系统并存,正如唐人杜佑所云:“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注:《通典·职官一·总序》。),二者共同发挥着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职能。
    第四,使职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以至出现“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唐以前的使职因为是临时设置的,有事则设,事罢则停,其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唐朝的使职就不同了,随着部分使职逐渐常设化、固定化和系统化,使职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唐玄宗时期,军权已归节度使执掌,唐朝后期更落入操纵神策军的宦官之手,而原掌军权的左右卫、左右武卫等诸卫大将军反倒成为荣衔。唐朝后期,度支使、诸道盐铁转运使与宰相之间的相互兼任则成为惯例。宰相常兼领使职,“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注:《新唐书·百官志一》。)这些都说明使职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唐朝使职是由前朝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又具有一些前朝所没有的新特点,其中很多方面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