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夺位的基本条件(5)
四 由于“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注:《旧唐书》卷60《李孝恭传》。)李世民立有不世之功,故为当时多数朝臣、军民所拥戴,树立了崇高的威信,连建成集团中的某些人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如王珪、魏征就说过:“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注:《通鉴》卷190。 )这种看法在当时具有比较普遍的代表性。宋人司马光认为:“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注:以上均见《通鉴》卷191。)从行文语气看, 司马光也认为李世民取代李建成并非没有合理性。古人在评论此类问题时,一般不拘泥于封建礼法,大都要根据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清代学者王夫之说:“建成以长,世民以功,两俱有可立之道。”(注:《读通鉴论》卷20《唐高祖》。)就是具体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后下的结论。正因为当时有这样一种社会舆论,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统治天下是顺理成章的、合理的,所以玄武门之变后,唐王朝内部和当时的社会并未产生什么不稳定因素,比较平稳地过渡到所谓“贞观治世”。这也算是李世民取得成功的一个社会条件。 武德九年时,李世民威望日增,位高权重,羽翼已丰,具备优于建成、元吉的种种条件。秦王府集团的人都认为“以大王之威,袭二人如拾地芥。”(注:《旧唐书》卷64《巢王元吉传》。)连唐高祖对李世民的实力也不敢轻视,史载:“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潜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注:以上均见《通鉴》卷191。 )在这里陈叔达实际上对唐高祖进行了恐吓和威胁,唐高祖之所以屈服于这种威胁,完全是出于力量对比上有考虑,不敢轻易有所举动,只好采取逐步削弱其力量的办法。后来,借突厥入侵,授元吉一定的兵权,并抽调秦府谋士、兵将,大约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由于李世民具备上述种种有利条件,拥有发动政变的实力,即使不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于京师发难,也会在其它时间,其它地点,以其它方式发难。因为李世民蓄谋夺位已久,有很多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也有学者作过一些研究。(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82~183页。)在诸种条件具备后,剩下的只是行动时机和方式的问题了。在发难前李世民集团制定了两套方案,其第二套方案是在事情不顺利的情况下, 退居洛阳以相抗衡。《通鉴》卷191武德九年六月载:“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保等千余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旧唐书·温大雅传》还载,到洛阳后,“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可见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根据李世民集团拥有的实力和诸种有利条件分析,采用两种方案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不同的只是成功的迅速与否和损失大小的差异。如用第二套方案,必然要调动陕东行台的兵力,在关中十二军的一些部队策应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向长安发动围攻。这种事例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以李世民等人的杰出军事才干,获得胜利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时间要长一些,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国力损失也要大一些。而第一套方案虽然冒一定的风险,但见效快,损失小,所以李世民把它作为首选方案,把出居洛阳作为备用方案。 李世民虽然是以突然发难的方式取得政变的成功,然而他很清楚这是自己拥有雄厚实力和条件的必然结果,所以在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变和完善唐朝的基本制度。尚书令这一位尊权重的职位不再授人,使三省地位逐渐平等,以互相牵制。取消天策上将府,撤消亲王的护军府,诸王不再拥有军队和掌握兵权。完善府兵制度,把握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在地方上撤去行台省的设置,设置黜陟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以强化中央集权,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